[实用新型]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6187.5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8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范良凯;何明;耿世彬;丁丽华;徐其威;杨庄;杜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军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Q5/24 | 分类号: | H04Q5/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7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 工程 可视 防爆 对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空技术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
背景技术
人防工程设计标准规定:在每个防护单元战时人员主要出入口防护密闭门外侧,应设置一个有防护能力的呼唤按钮,如图1所示。作用为在滤毒通风时,要实施控制人员出入,不同类型的人防工程有不同的人数比例,当外部人员要进入人防工程之前,首先要得到内部值班人员的允许才能进入,而且还要经过洗消消毒处理,为此而设置的联络信号。
呼唤按钮,又叫抗爆门铃,产品包括带容置腔的底座,按钮设置在容置腔内,衬板盖在所述的底座上,且该衬板上对应按铃的按钮处设有通孔,带有通孔的上盖板盖在衬板上,且在衬板和上盖板之间形成容置槽,转盘可转动的设置在容置槽内并且部份露在盖板的通孔处,在转盘上开设有转盘转动至适当位置时与衬板上的通孔对应的通孔,所述的转盘上另向外设有手柄;由于将按铃设置在防震防爆的底座内,即使有强烈的外力冲击也无法损坏到电按铃,保证其安全性,使用时,转动手柄,让转盘上的通孔与衬板上的通孔相对应,手便可伸入到底座内按动按钮让里面的人知道,及时打开密闭门。
目前的呼唤按钮只能传递一个呼唤开关信号,工程内部值班人员无法与进门人员进一步交流信息,无法识别来人身份或者告知来人注意事项。因此需要开发一种低成本的抗爆对讲按钮,还具有防护能力,兼具呼唤功能和对讲功能,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所述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在原有呼唤按钮内增加具有侧音抵消功能的对讲模块,在防护工程内设置对讲电话,在可靠性不降低的情况下,既可实现原有呼唤按钮的呼唤功能,又能实现对讲功能,从而实现工程内部值班人员与进门人员的信息交流,识别来人身份或者告知来人注意事项;还具有防护能力,兼具呼唤功能和对讲功能,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包括防爆外壳、门外对讲模块、门外按钮、门内对讲模块,门内电铃;
所述门外按钮分别与门内电铃、门外对讲模块连接;
所述门外对讲模块与门外按钮安装在防爆外壳中,门内对讲模块和门内电铃安装在防护工程内。
所述门外对讲模块与门内对讲模块采用半双工通信系统或者全双工通信系统。
所述半双工通信系统或者全双工通信系统都具有侧音抵消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所述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包括防爆外壳、门外对讲模块、门外按钮、门内对讲模块,门内电铃;门外按钮分别与门内电铃、门外对讲模块连接;门外对讲模块与门外按钮安装在防爆外壳中,门内对讲模块和门内电铃安装在防护工程内。本实用新型装置既可实现呼唤功能,又能实现对讲功能,从而实现工程内部值班人员与进门人员的信息交流,识别来人身份或者告知来人注意事项;采用侧音抵消电路使得对讲声音清晰宏亮,有效对讲距离200米以上,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呼唤按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按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防护工程用非可视防爆对讲装置,包括防爆外壳、门外对讲模块、门外按钮、门内对讲模块,门内电铃;
所述门外按钮分别与门内电铃、门外对讲模块连接;
所述门外对讲模块与门外按钮安装在防爆外壳中,门内对讲模块和门内电铃安装在防护工程内。
所述门外对讲模块与门内对讲模块采用半双工通信系统或者全双工通信系统。
所述半双工通信系统或者全双工通信系统都具有侧音抵消电路。
实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非可视防爆对讲按钮,在可靠性不降低的情况下,既可实现原有呼唤按钮的呼唤功能,又能实现对讲功能,从而实现工程内部值班人员与进门人员的信息交流,识别来人身份或者告知来人注意事项;且对讲声音清晰宏亮,有效对讲距离200米以上,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军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未经南京军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61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