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6437.5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1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吴亮;汪小健;陈家冬;别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邬玥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国家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预应力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更具体涉及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大型深基坑工程领域中,为了保证地下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在基坑深度范围内设置一道或几道内支撑的支护形式,以抵抗由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产生的巨大水平力。内支撑需要布置成几何尺寸巨大的水平桁架,沿桁架位置每隔一段距离还要布置立柱,在某些基坑工程中,水平桁架支撑和立柱往往纵横交错,给土方工程和后续建筑工程带来很大影响。
冠梁和围檩是组成内支撑的结构构件,为了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往往需要增大其冠梁和围檩的跨度。为此,钢筋混凝土围檩通过增大截面尺寸和配筋量来实现,但这将大大增加支护材料的用量,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工程造价低,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的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其包括竖向挡土构件、冠梁和围檩梁,冠梁和围檩梁均为钢筋混凝土梁,冠梁浇筑连接于竖向挡土构件的顶端面,竖向挡土构件锚入到冠梁内,围檩梁浇筑连接于竖向挡土构件的内侧面,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还包括角撑和对撑,角撑和对撑作为冠梁和围檩梁的支座,冠梁中布置有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内设有第一预应力筋,冠梁的两端支座处设置有对第一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围檩梁中布置有第二套管,第二套管内设有第二预应力筋,围檩梁的两端支座处设置有对第二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的锚具。由此,冠梁和围檩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梁,通过在冠梁和围檩梁中分别布置第一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冠梁和围檩梁内部的第一预应力筋、第二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用锚具锁定。加入预应力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围檩受力抗变形能力增强,由于对梁身施加预应力,梁身的刚度进一步增加,能够减小变形。带预应力筋的钢筋混凝土梁结构能达到减少角撑和对撑,增大基坑的施工空间,减小拆撑工程量,而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价比也远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结构大大节约了支护材料的用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均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无粘结预应力筋为单根、多根钢筋或钢绞线制成。由此,该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处于无粘结的状态,张拉摩擦损失小,使用期预应力筋可补张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围檩梁的下端面设有立柱。由此,对于一些大跨度的围檩,需要在围檩梁的下端面设置立柱,用于支撑围檩梁。立柱的设置需要在浇筑围檩梁之前完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冠梁内设置有第一钢筋笼,第一钢筋笼由第一主筋和套设于第一主筋外的第一箍筋构成,第一套管固定于第一钢筋笼内,第一钢筋笼内拉结有第一拉筋。由此,第一钢筋笼内拉结有第一拉筋,能够保证第一钢筋笼不易变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围檩梁内设置有第二钢筋笼,第二钢筋笼由第二主筋和套设于第二主筋外的第二箍筋构成,第二套管固定于第二钢筋笼内,第二钢筋笼内拉结有第二拉筋。由此,第二钢筋笼内拉结有第二拉筋,能够保证第二钢筋笼不易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其结构简单,工程造价降低。利用第一预应力筋和第二预应力筋使冠梁和围檩梁的刚度增大、跨度增大,减少了对撑和角撑的数量,增大了基坑的施工作业空间,方便土方开挖和地下结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坑预应力支撑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冠梁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围檩梁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B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大筑岩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64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即热式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