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6529.1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0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蔡文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陈红燕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透明 导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用于导电,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生产方法比较复杂,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110394764.X、专利名称为“一种纳米银透明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示,还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210190604.8、专利名称为“柔性透明导电膜及其制造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示。上述两个专利所揭示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它要先分别配制透明油墨和纳米银线分散液,再将纳米银线分散液等附着于离型膜或中间转印膜形成一纳米银线层,还需要在透明膜基材上涂布增粘层或透明油墨层,还需要分别干燥后再进行热压转印。
现有技术生产的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的纳米银线层和透明膜基材之间易分层,纳米银线层易分离和剥落,再加上选材不当的问题,纳米银线大部分被掩埋在透明油墨层内,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的导电率较差,透光率较低,因此有必要给予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它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透光率达到85~92%,雾度小于等于2%,表面电阻率为50~500ohm/sq。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包括透明的薄膜基材,其特征在于:通过涂布工艺直接涂布在薄膜基材表面的混合有胶水和纳米银线的纳米银线涂布液在其溶液挥发和胶水固化后形成一胶水粘结层和一纳米银线层,在固化过程中表面下降而处于底层并露出纳米银线的胶水粘结层牢固粘结在薄膜基材的表面,纳米银线层牢固粘结在胶水粘结层的表面,纳米银线层中的纳米银线的直径小于等于60nm,纳米银线的长度为5~100μm,纳米银线层中的各个纳米银线层相互搭接而电性导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胶水粘结层和纳米银线层的总厚度为10nm~50μ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薄膜基材选用PC膜或表面经过硬化处理的PET膜,薄膜基材的总厚度为81~500μ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薄膜基材选用由三层共挤工艺制成的PMMA-PC-PMMA三层复合膜,PMMA-PC-PMMA三层复合膜的上层和下层均为PMMA层,中间层为PC层,PC层与两个PMMA层通过三层共挤工艺成型为一体,PMMA-PC-PMMA三层复合膜的总厚度为81~500μm。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透光率达到85~92%,雾度小于等于2%,表面电阻率为50~500ohm/sq。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薄膜基材11、PMMA层12、PC层2、胶水粘结层3纳米银线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见图1所示,包括透明的薄膜基材1。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涂布工艺在薄膜基材1的表面形成一胶水粘结层2和一纳米银线层3,本实用新型将混合有胶水和纳米银线的纳米银线涂布液直接涂布在薄膜基材1的表面,在其溶液挥发和胶水固化后在薄膜基材1的表面形成一胶水粘结层2和一纳米银线层3,胶水粘结层2和纳米银线层3的总厚度为10nm~50μm。
在纳米银线涂布液的固化过程中胶水表面下降而处于底层,同时露出纳米银线,纳米银线凸则显在胶水粘结层2的表面,胶水粘结层2牢固粘结在薄膜基材1的表面,纳米银线层3牢固粘结在胶水粘结层2的表面,纳米银线层3中的纳米银线的直径小于等于60nm,纳米银线的长度为5~100μm,纳米银线层3中的各个纳米银线层3相互搭接而电性导通。
薄膜基材1选用PC膜或表面经过硬化处理的PET膜,薄膜基材1的总厚度为81~500μm。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透光率达到85~92%,雾度小于等于2%,表面电阻率为50~500ohm/sq。
实施例二
一种纳米银线透明导电膜,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透明的薄膜基材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鑫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65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