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用无极绳运输系统无极绳变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91359.4 | 申请日: | 2014-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46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王飞;卞全林;许军;邓海顺;李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B12/02 | 分类号: | B61B12/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极 运输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无极绳运输系统,尤其涉及矿用无极绳运输系统中的无极绳变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采煤过程中,井下运输系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无极绳运输是一种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并被迅速推广的煤矿辅助运输方式,由于受采煤综采条件的限制,巷道走向需根据煤层,故多为弯蜿蜒曲折式,且部分巷道高低不平,引起无极绳跳绳及刮擦情况,这样在运输时不仅损坏无极绳,降低无极绳的使用时长,还可能引起断绳、跑车、片帮、冒顶等安全事故。以前的解决方法为工人用手动别绳变向和使用靠帮轮保护,由于是人工操作,造成费时费力且加大了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矿用无极绳运输系统无极绳变向装置,解决了困扰生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矿用无极绳运输系统无极绳变向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无极绳变向装置是由至少两个变向轮、两个弯道前托绳轮和两个弯道后托绳轮组成。
根据弯道的长度不同,采用多个变向轮控制无极绳渐变过渡变向,实现无极绳变向的功能,同时控制无极绳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两个弯道前托绳轮安装在梭车变道前的直道上,两个弯道后托绳轮安装在梭车变道后的直道上。四个托绳轮控制无极绳的垂直方向的向下跳动。如图1。
变向轮为绳槽上沿直径大、下沿直径小的伞形定滑轮,变向轮经一根槽钢,用螺栓压板固定在轨道下的固定槽钢上,固定槽钢一侧用锚杆固定在巷道的底板上。
变向轮为绳槽上沿直径大、下沿直径小的伞形定滑轮,限制了无极绳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上沿直径大保证了无极绳不会从绳槽中蹦出。
为避免梭车接近滑轮时无极绳抖动大,变向轮在安装时绞车无极绳中心线为变向轮的切线,并且滚筒出绳中心与变向轮绳槽对正,如图2所示。
变向轮用一根槽钢做基础,用螺栓压板固定在轨道下的固定槽钢上,这样为避免巷道底部凸凹不平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固定槽钢一侧用锚杆固定在巷道的底板上,用以加强变向轮的稳固性。
托绳轮外滚筒圆周为双曲面,托绳轮外滚筒与转轴间套有轴承。
因为无极绳在斜面上运动时始终有一个向下的分力,控制无极绳沿圆弧向最低点运动,同时控制无极绳横向摆动过大的问题。托绳轮安装在转轴上,可自由转动。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无极绳刮帮及减少无极绳的磨损,确保无极绳运输系统运行过程中,无极绳的正常排列,有效地控制了无极绳的摆动,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加工,制作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1中,1、轨道,2、无极绳,3、变向轮,4、托绳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向轮及其安装结构图。
图2中,1、变向轮,2、槽钢,3、铁轨,4、固定槽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托绳轮结构图。
图3中,1、转轴,2、外滚筒、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无极绳变向装置是由至少两个变向轮、、两个弯道前托绳轮和两个弯道后托绳轮组成。
根据弯道的长度不同,采用多个变向轮控制无极绳渐变过渡变向,实现无极绳变向的功能,同时控制无极绳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两个弯道前托绳轮安装在梭车变道前的直道上,两个弯道后托绳轮安装在梭车变道后的直道上。四个托绳轮控制无极绳的垂直方向的向下跳动。
变向轮为绳槽上沿直径大、下沿直径小的伞形定滑轮,变向轮经一根槽钢,用螺栓压板固定在轨道下的固定槽钢上,固定槽钢一侧用锚杆固定在巷道的底板上。
变向轮在安装时绞车无极绳中心线为变向轮的切线,并且滚筒出绳中心与变向轮绳槽对正。
变向轮用一根16#槽钢做基础,用螺栓压板固定在轨道下的固定槽钢上,固定槽钢一侧用500mm长的锚杆固定在巷道的底板上。
托绳轮外滚筒圆周为双曲面,托绳轮外滚筒与转轴间套有轴承。
托绳轮经轴承套在转轴上,可自由转动。托绳轮采用QT20-40材料制成,安装在弯道前、后的直道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913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纱车转运车
- 下一篇:驻车制动手刹状态提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