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型牵伸板簧摇架的后加压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97878.1 | 申请日: | 2014-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4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崔桂生;唐国新;周豪;刘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5/50 | 分类号: | D01H5/5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025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伸 板簧摇架 加压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V型牵伸板簧摇架的后加压组件,属于板簧摇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板簧摇架主要由摇架体、手柄,前中后三个板簧组件和位于三个板簧上部的调压机构以及锁紧机构组成。前中后三个板簧分别与前中后三个握持座连接,握持座内可以安装三只皮辊,三只皮辊分别与对应三个下罗拉形成牵伸区,对通过皮辊与下罗拉之间的粗纱棉条进行牵伸加捻形成细纱纱条。
现在市场上用的最多的是整体气囊V型牵伸气动摇架,但由于气动摇架的加压组件采用杠杆传递分配式结构,不仅产生压力磨损损耗,也会因杠杆累积误差造成压力差异,以及因罗拉隔距变化引起压力变化,给工艺调节带来不便。而V牵板簧摇架采用板簧作为加压元件,在同样压力负荷下压缩变形量比螺旋簧小得多,长期使用不容易疲劳衰退,因此V型牵伸摇架相对与平面牵伸摇架能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现有的V型牵伸摇架其后加压组件上的板簧采用S结构,板簧的两端分别与加压握持座和板簧座连接,由于板簧结构相对较长,加工时,不易控制板簧的预弹力,而增加了制造难度;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板簧弹力不稳定,造成牵伸时的压力的波动,故而会增加锭差的压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减少锭差压力的V型牵伸板簧摇架的后加压组件。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V型牵伸板簧摇架的后加压组件,包括板簧、板簧座和握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座的两侧板上具有前伸的支座,支座的上部设有上卡口、底部设有下止口,所述的板簧呈U形,板簧长边一侧固定握持座的背部,板簧短边一侧其底部的下凸肩与支座的下止口相接、上凸肩卡接在支座上的上卡口内,板簧座的安装面与板簧之间的夹角在80±5°。
本实用新型将板簧设计成U形结构,而板簧座上设有前伸的支座,可将板簧的长边固定在握持座的背部,而板簧的短边上的上凸肩和下凸肩分别卡接支座上的上卡口和下止口处,由于板簧弯曲变形只有在一个弯曲部位,而且缩短了板簧的长度,优化了板簧结构,方便控制板簧的弹性力,板簧压力变化控制精度高,因此弯曲成形后长度变化差异小,更有效减少各板簧之间压力和长度之间的差异,板簧加压组件采用直压式,无任何压力摩擦损耗,板簧压力稳定、可靠,故而锭差压力和台差压力小,板簧不容易疲劳衰退,提高使用寿命,牵伸质量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温度传感器的夹紧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板簧座,1-1—下止口,1-2—上卡口,1-3—支座,2—板簧,2-1—下凸肩,2-2—上凸肩,3—挡销,4—夹簧,5—握持座。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V型牵伸板簧摇架的后加压组件,包括板簧2、板簧座1和握持座5,板簧座1由顶板两侧板构成框形结构,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板簧座1具有前伸的支座1-3,支座1-3的上部设有上卡口1-2、底部设有下止口1-1,而板簧2呈U形,板簧2可采用优质钢制成U形结构,由于弯曲变形只有在一个弯曲部位,因此板簧2的压力变化控制精度高,弯曲成形后长度变化差异小,见图1所示,板簧2长边一侧固定在握持座5的背部,板簧2短边一侧其底部的下凸肩2-1与支座1-3的下止口1-1相接、上凸肩2-2卡接在支座1-3上的上卡口1-2内,本实用新型支座1-3上的上卡口1-2为上小下大的梯形,能方便安装,并将板簧2可靠卡接可在板簧座1上。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板簧座1的安装面与板簧2之间的夹角α在80±5,°如板簧座1的安装面与板簧2之间的夹角α在80°,使得板簧压力稳定、可靠,锭差和台差的压力差异小,能确保牵伸质量稳定可靠。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连接在支座1-3上的挡销3顶在板簧2长边一侧,且挡销3的中心位置高于下止口1-1的位置。
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夹簧4与板簧2可通过铆接固定在握持座5上,将板簧2、夹簧4及握持座5连接牢固可靠,本实用新型握持座5的宽度是板簧座1的宽度的1.2~1.5倍,本实用新型握持座5的宽度在21mm~30mm之间,由于增加了握持距离,能获得稳定的对上罗拉的导向作用,保证了上、下罗拉之间的平行度,无需进行调整,能满足生产上对三直线平行度要求,综合性能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97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