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STM32单片机开发的热转印打码机电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6753.0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0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昱;刘智;陆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石泽智 |
地址: | 51012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stm32 单片机 开发 热转印打码 机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打印设备领域,涉及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特别涉及于基于STM32单片机开发的热转印打码机电控系统。
背景技术
热转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于中国的工业/制造业以及其他传统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帮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应用在条码打印设备上。我国对条码打印机存在巨大的需求,且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市场增长势头一直没有减弱。传统的热转印打码机需要预先做好模,不能随意修打印信息,而进口的条码打印机运行慢,且设备昂贵,因此提高了我国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门槛,减缓了企业的信息化速度,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解决现有热转印打码机运行慢,成本高,且不能随意修改打印信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开发的热转印打码机电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法实现:
基于STM32单片机开发的热转印打码机电控系统,包括有电源、控制设备和STM32F103处理器系统,所述的STM32F103处理器系统的信息数据输出/输入端口通过数据线接入控制设备的信息数据输入/输出端口,其特征是:所述的STM32F103处理器系统包括有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和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所述的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为控制控制设备运行的控制操作系统;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为控制设备运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监控的处理系统,所述的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通过与控制设备建立双向数据传送,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发送至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接收数据信息后进行保存,同时对收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反馈至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由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控制控制设备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法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的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分别连接有当前的打印信息采集器、热敏打印头控制器、打印头温度采集器、包装袋速度的采集器、色带速度采集器、打印头步进电机控制器、色带控制步进电机主电机控制器和色带控制步进电机从电机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还连接有当前的打印图片信息存储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对控制设备运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包括有色带控制步进电机主电机反馈采集系统、色带控制步进电机从电机反馈采集系统、打印头步进电机数据采集系统和打印头位置采集系统;所述的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对控制设备运行信息数据的储存包括有EEPROM配置信息的储存器和SD卡图片信息储存器;所述的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对控制设备运行信息数据的监控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的数据反馈至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的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连接于以太网通讯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还连接有一串口通信接口。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技术特点:
1、运行速度快,采用STM32F103主处理器系统和STM32F103从处理器系统的双CPU结合应用,以致可大大提高其控制速度,有效的提高制作效率。有成本低的效果。
2、可实时修改打印信息,在处理系统中设有可连接以太网和串口通信,与计算机有效结合,实现可实时修改打印信息目的,使用更加简单、便捷。
3、成本低,采用STM32单片机开发各种热转印打码机电控应用系统,相对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未经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67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