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6788.4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2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冯军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9/02 | 分类号: | F04D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谈耀文 |
地址: | 719313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 水泵房 离心泵 自动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井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有各种来源的水涌入矿井。矿水积聚在巷道中,不但影响到生产,而且还威胁到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矿井排水设备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矿水及时排到地面,为井下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入井人员的安全工作和机械、电气设备的良好运转。煤矿排水大多采用离心泵,因为离心式泵的流量和扬程范围大。根据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知,水泵初次启动前,水泵内具有一定的真空度是水泵吸排水的首要条件。如果水泵内达不到真空,不仅水泵无法正常工作,并且还会严重损坏转子中心部位配件。甚至水泵内如存在空气就启动,泵尾部气体压强增大,可引起泵体尾部爆炸,影响安全生产。为了保证离心泵启动前,泵内具有一定真空度,必须要把水泵和进水管内灌满水。目前这一步骤多采用人工充水法,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对离心泵灌水排气,此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欠佳,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自动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解决现有排气过程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对离心泵灌水排气、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包括水管,水管架设在水源与离心泵之间,水管上设置有电动球阀a。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手动球阀a,手动球阀a通过水管与电动球阀a并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
该装置还包括电动球阀b和手动球阀b,电动球阀b通过水管与电动球阀a及手动球阀a串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手动球阀b通过水管与电动球阀a及手动球阀a串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且电动球阀b与手动球阀b为并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源与离心泵之间架设水管,并在水管上设置电动球阀,实现了对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排气过程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对离心泵灌水排气、费时费力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两个电动球阀及两个手动球阀,使得电动球阀故障时装置仍能正常工作,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球阀a,2.电动球阀b,3.手动球阀a,4.手动球阀b,5.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一种中央水泵房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水管5,水管5架设在水源与离心泵之间,水源位置高于离心泵,水管5上设置有电动球阀a1,该装置还包括手动球阀a3,手动球阀a3通过水管5与电动球阀a1并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该装置还包括电动球阀b2和手动球阀b4,电动球阀b2通过水管5与电动球阀a1及手动球阀a3串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手动球阀b4通过水管5与电动球阀a1及手动球阀a3串联于水源和离心泵之间,且电动球阀b2与手动球阀b4为并联连接。
一般情况下手动球阀a3与手动球阀b4处于关闭状态,打开电动球阀a1与电动球阀b2的控制按钮后,水由水源通过水管5流入离心泵中进行充水排气。
当电动球阀a1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打开手动球阀a3使之处于常开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动球阀b2的控制按钮对离心泵进行充水排气。
当电动球阀b2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打开手动球阀b4使之处于常开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电动球阀a1的控制按钮对离心泵进行充水排气。
当电动球阀a1与电动球阀b2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可通过扳动手动球阀a3与手动球阀b4的开关做备用控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源与离心泵之间架设水管,并在水管上设置电动球阀,实现了对离心泵自动充水排气的目的。并且通过设置两个电动球阀及两个手动球阀,使得电动球阀故障时装置仍能正常工作,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未经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67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