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0808.5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1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黄胜国;黄世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352100 福建省宁德***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放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
背景技术
蓄电池广泛的运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动车中,动力电池组件如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被视为关键的部件之一。
在动力电池组中,都包括一个电子控制装置,简称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BMS)。BMS作为整车能量系统的管理者,它是整车中一个重要的电气单元。当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完成后,与电池组封装在一起,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要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
但是现有的在线充放电过程中不能保证电池组中的每一个单体二次电池达到阈值进行合理的管控,所以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其能保证电池组中的每一个单体二次电池达到阈值进行合理的管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电池组包括串联和/或并联的多个单体二次电池,所述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包括:充放电装置,其正极电连接于电池组的正极而其负极电连接于电池组的负极;第一电池管理系统,通信连接于电池组的各单体二次电池;信号源,通信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计算机,通信连接于信号源;以及锁保护装置,通信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连接在电池组和充放电装置之间,设定有锁保护阈值,通过判断一个单体二次电池的电压是否达到锁保护装置的所述锁保护阈值,来控制电池组的正极与充放电装置的正极之间的通断和/或电池组的负极与充放电装置的负极之间的通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锁保护装置设定有锁保护阈值,通过判断电池组中的一个单体二次电池的电压是否达到锁保护装置的锁保护阈值,来控制电池组的正极与充放电装置的正极之间的通断和/或电池组的负极与充放电装置的负极之间的通断,从而实现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每一个单体电池电压阀值监控及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组 6锁保护装置
2充放电装置 61第二电池管理系统
3第一电池管理系统 62直流电源
4信号源 63正继电器
41直流电源 64负继电器
42开关 65开关
43风扇 66指示灯
44CAN盒 7交流电源
5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
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1,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的充放电系统,电池组1包括串联和/或并联的多个单体二次电池,所述电池组1的充放电系统包括:充放电装置2,其正极HV+电连接于电池组1的正极B+而其负极HV-电连接于电池组1的负极B-;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通信连接于电池组1的各单体二次电池;信号源4,通信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计算机5,通信连接于信号源4;以及锁保护装置6,通信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连接在电池组1和充放电装置2之间,设定有锁保护阈值,通过判断一个单体二次电池的电压是否达到锁保护装置6的所述锁保护阈值,来控制电池组1的正极B+与充放电装置2的正极HV+之间的通断和/或电池组1的负极B-与充放电装置2的负极HV-之间的通断。
在信号源4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信号源4可包括:直流电源41,提供直流电;开关42,一端连接于直流电源41而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风扇43,连接于直流电源41,用于排风散热;以及CAN盒44,一侧连接于计算机5而另一侧连接于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其中,CAN盒44与计算机5和第一电池管理系统3的连接可以通过CAN总线连接。
在信号源4的一实施例中,直流电源41提供12V直流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12V电源经由整流器(未示出)连接于外部的交流电源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08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动主缸改良结构
- 下一篇:适用于高寒环境下的动车组基础制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