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标签标识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6235.7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05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G09F3/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61020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标签 标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标签标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的线缆标签标识组件,对大型设备线缆标签标识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大型设备趋于小型化、功能多样化的不断发展,其电子线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外部接插件及连接线缆多而密。为减小人为接插失误率、提高维修性,从质量管理来讲,要求在大型设备的外部接插件及与之相对应的线缆都具有一一对应的标识。目前,线缆标识采用的方法是将标识打印在标签色带上,再将色带贴于线缆,色带外部用透明热缩套管保护并通过电子枪加热方式将色带、线缆及透明热缩套管连接在一起。实现这种方式的前提条件是线缆必须在焊接接插件以前就要穿梭于线缆上;另外线缆可承受电子枪加热所产生的高温。因此,对于不能承受高温的线缆如光纤线,这种方式不能满足要求;再者,在焊接完成接插件后的线缆上增加标识这种方式也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线缆标签标识组件,以满足在大型设备的外部多种类型的线缆标识要求。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缆标签标识组件,包括铜皮、透明热缩套管、扎线带及标签色带;标识层位于标签色带的一面上,标签色带的另一面固接在铜皮上,含有标识层、标签色带的铜皮位于透明热缩套管中形成一体结构的片型构件,片型构件的铜皮与线缆接触并且片型构件沿线缆的径向缠绕,通过扎线带将片型构件与线缆紧密连接在一起,用于标识线缆。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最终是通过扎线带将带有标识的标签色带与线缆连接,连接时不需要加热,可使用于多种类型的线缆,尤其是光纤线缆。
2、可靠性高。将带有标识的标签色带夹于铜皮和透明热缩套管之间,对标识有保护作用;另外铜皮厚度为0.1mm,可塑性强,可随线缆的弯曲而折弯,不会对线缆产生额外的外力。
3、便于维修和更换。采用扎线带方式,在需要更换标识时,不需要拆卸与线缆连接的接插件,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标签标识组件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铜皮主视图;
图4为透明热缩套管穿带孔视图;
图5为标签色带主视图;
图6为标签色带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线缆标签标识组件的实施例,包括铜皮1、透明热缩套管2、扎线带3、标签色带4及线缆5,其中:标识层位于标签色带4的一面上,标签色带4的另一面固接在铜皮1上,含有标识层、标签色带4的铜皮1位于透明热缩套管2中形成一体结构的片型构件,片型构件的铜皮1与线缆接触且片型构件沿线缆5的径向缠绕,并通过扎线带3将片型构件与线缆5紧密连接在一起,用于标识线缆5。所述片型构件(图未示出标记号)与线缆5紧密连接为不需要加热方式的连接。所述线缆5是金属芯线缆和光纤芯线缆中的一种;所述金属芯线缆为多种类型的金属芯线缆;所述光纤芯线缆为多种类型的光纤芯线缆。将带有标识层的标签色带4夹于铜皮1和透明热缩套管2之间,用于保护标识。
如图3示出为铜皮主视图,所述铜皮1是能随线缆5的弯曲而折弯、不会对线缆5产生额外的外力、厚度为0.1mm的铜皮1。所述铜皮1上还设有多个穿带孔11,多个扎线带3分别置于各穿带孔11中。本实施例铜皮1加工有与尼龙扎线带3的宽度大小相同的四个穿带孔11。铜皮1的长度为L,铜皮1的宽度为W,4个穿带孔11为长度3mm、每个穿带孔11的宽度1.5mm的长椭圆孔,每个穿带孔11的圆弧半径R为0.75mm。穿带孔11在长度方向上离边缘4mm,在铜皮1的宽度方向上离边缘2.5mm。
所述透明热缩套管2是圆型片透明热缩套管、矩型片透明热缩套管和三角型片热缩套管中的一种。透明热缩套管2通过电子枪加热变形后紧贴于粘贴有标识的铜皮1上。
所述扎线带3为尼龙扎线带、铝扎线带和铜扎线带中的一种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所述标签色带4为带有不干胶的标签色带,所述不干胶与铜皮1的一面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62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电可变的镭射防伪商标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教学车实训台油路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