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9122.2 | 申请日: | 2014-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3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传扬;陈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传扬 |
主分类号: | A45B25/14 | 分类号: | A45B25/14;A45B25/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 代理人: | 罗镇东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开收多折伞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开收多折伞,通常是在伞中棒内腔设置开伞弹簧以提供向上展开中棒的弹力,而在伞骨上设置收伞弹簧提供收折伞骨的弹力。该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是通过按压伞把上的控制按钮以释放下巢或中棒外管来实现开伞的目的或者将伞骨和伞面折叠来实现收伞的目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公开号为CN20268083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及其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其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如图1所示,包括:按钮101、中棒勾片102、子弹头103、子弹头勾片104、活动片105、双头摇杆106以及弹性件等。在收伞状态下,所述中棒勾片102卡入中棒外管107侧壁的开孔内将中棒锁定,而中管108则将双头摇杆106的自由端压下,活动片105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推动子弹头勾片104向内移使其凸钩处钩住子弹头103的侧壁凹位处。当第一次按压按钮101时,中棒勾片102被推动退出外管107侧壁的开孔释放中棒使之各节管件向上伸展,伞被打开,此时,双头摇杆106被释放并上摆至与活动片105的位置相对;当第二次按压按钮101时,双头摇杆106通过活动片105向外推动子弹头勾片104使其凸钩处脱离子弹头103的侧壁凹位,子弹头103被释放使伞面得以收折。但是以上的自动开收伞控制部件结构复杂、部件多,组装起来也比较困难,增加了伞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组装且工作可靠的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安装于伞把处,包括:按钮、外侧壁设有凹槽的子弹头、用于锁定或释放伞中棒外管或下巢的中棒控制组件、用于锁定或释放所述子弹头的子弹头控制组件。
所述子弹头控制组件包括:一端铰接于伞把内的子弹头勾片、第一弹性件、套接于中棒外的活动套以及第二弹性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朝子弹头的方向推动所述子弹头勾片的自由端,该子弹头勾片的中部朝向子弹头的一侧设有凸钩部,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活动套下方并向上推动活动套;所述按钮下部开设有避位孔。
在开伞状态下,所述活动套被第二弹性件上推至所述避位孔上方并与子弹头勾片自由端相对的位置;在中棒各管件折叠的收伞状态下,所述活动套被中棒的管件下压至与所述避位孔对应的位置。
所述中棒控制组件包括勾片和第三弹性件;所述勾片呈U形固定安装于所述按钮后部,该勾片中部朝中棒方向凸设有顶部带导滑面的卡块,所述第三弹性件朝中棒方向推动所述勾片。
所述按钮后部固设有一个套在中棒外的按钮座,所述勾片固定于该按钮座上,该按钮座后部外侧壁上设有供第三弹性件置入的凹位。
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一弹片,所述第二弹性件为一压缩弹簧。
所述活动套的后部设有一个可供所述子弹头勾片自由端卡入的卡口。
所述活动套的前部设有一凸块。
所述伞把内腔底部固设有一中空的控管,在开伞或完全收伞状态下,所述子弹头被压入该控管的内腔中,所述子弹头勾片铰接于该控管的底部,该控管侧壁开设有可供子弹头勾片的凸钩部进入的通孔。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的部件数量较少,结构简单,组装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工作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多折伞的开收控制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所述按钮1及其后部的按钮座1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所述活动套53和子弹头勾片51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完全收伞状态下伞把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完全收伞状态下第一次按压按钮1后伞把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次按压按钮1后伞把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传扬,未经陈传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91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