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型电极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19815.1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1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博;寿比南;徐彤;尹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28 | 分类号: | G01N27/28;G01N2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电极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化学实验的试样支架,具体是支撑杆和夹具组成的可拆卸的能对待测电极进行夹持和定位的支架。
背景技术
高校、科研院所和工厂常进行小规模电化学实验,其中为了简化计算,同时开展标准化测量,常将电极规定一个表面,使所有的反应仅发生这个表面上,这个表面可以称为有效工作面。常用的制作有效工作面的方法是将电极加工为正方形薄片,背面焊接塑铜线,将电极的侧面、背面和焊接铜线的焊点等其他部分采用绝缘材料包封。仅留出正面,即一个标准尺寸的正方形作为有效工作面,在溶液中进行实验室。常规的包封方法是将电极放入圆柱状塑料桶中灌浆包封,包封后的电极的外形为圆柱状,背面引出一根塑铜线接测量设备。
电化学实验常在小烧杯等容器中进行,为了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同时也为了有效利用容器中的空间,需将各电极的有效工作面垂直于容器底部平面,悬置在溶液相对放置,这需要在溶液中固定电极。一般为了方便操作同时防止固定件腐蚀,常采用在容器外固定塑铜线的方法间接固定电极。但这种固定方法有三个严重不足的地方,其一是需要使电极与焊接塑铜线折成90°夹角,使有效工作面竖立起来,这时有可能因焊接导线的力学性能不足,导致工作电极头部下垂而达不到效果。其二是在实验中常需要控制电极间距离等实验参数,而由于塑铜线的固定点距电极距离较长,也常因微小外力导致工作电极头部晃动而只是设定参数的变化,给测量的准确性带来影响。其三是固定塑铜线时一般都采用平头螺钉将塑铜线顶紧在挡板上固定,容易刮破塑铜线外包的塑料外皮,暴露里面的铜线而破坏其绝缘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电化学实验中电极下垂,导线晃动以及固定时容易刮破塑料外皮等问题等给实验带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型电极支架,针对包封后的圆柱形电极,保证电极能在溶液中的有效工作面垂直于烧杯底部平面,同时能有效在溶液中对电极进行定位,防止由于塑铜线力学性能不足或者晃动造成的测量不准,同时能对塑铜线进行保护,防止固定使用的螺钉等固定工具对其塑料外皮造成伤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电极支架采用支撑杆和夹具两部分组成,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将支撑杆和夹具连接形成90°夹角。夹具的夹头采用开口圆环设计,通过圆环的张力对圆柱状电极进行夹持固定,并将电极的有效工作面树立起来,使其垂直于容器底面。能确保塑铜线不承受电极的重力而是电极支架承受,能保证电极有效工作面垂直于容器底面,防止电极下垂。同时,可推动电极沿夹头的轴心向运动,调整电极距离等工艺参数。支撑杆上设有垂直的纳线槽,能将电极背面焊接的塑铜线引出溶液之外,还能通过固定工具支撑杆实现对电极的定位,使螺钉等制成工具作用在支撑杆而不是塑铜线上,能保护塑铜线的塑料外皮不受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支撑杆和夹具两部分都能制成不同尺寸的配件自由替换以适应不同的实验状态,并能通过保证电极的有效工作面垂直于容器底面,防止电极下垂。同时,可方便地调整电极距离等实验参数,并电极背面焊接塑铜线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组合型电极支架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组合型电极支架的支撑杆部分正视图。
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B-B面的剖视图
图5是组合型电极支架的夹具部分正视图。
图6是图5中D-D面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E-E面的剖视图
图8是组合后并装入电极的组合型电极支架正视图和中心F-F面的剖视图。
其中1.纳线槽,2.握杆,3.螺栓,4.横向杆,5.夹头,6.螺孔,7.电极,8.电极有效工作面,9.塑铜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198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