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余热炉受热面的一体支撑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26346.6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31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于亚男;孙祚琦;高傲;梁喜佳;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哈锅锅炉容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20 | 分类号: | F22B37/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4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余热 受热 一体 支撑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体支撑夹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余热炉受热面的一体支撑夹具。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就是利用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废气、废料或废液中的显热或(和)其可燃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的锅炉,或在燃油(或燃气)的联合循环机组中,利用从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烟气热量的锅炉。余热锅炉受热面是由多个受热直管组成,现有余热锅炉受热面的撑架是由多根套管与小钢板焊接形成的一个个独立的支撑架,一个模块的受热面大概约需要50~70个此种支撑架。这样的结构形式会增加许多焊接的工作量,而且这种结构也限制了受热面与集箱的焊接顺序,即只能先将受热面单根管从支撑架套管中穿过,然后再与集箱焊接,加大了装配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余热炉受热面的一体支撑夹具,以解决现有用在余热锅炉受热面的撑架限制了受热面与集箱的焊接顺序并且这种撑架所带来的装配及焊接工作量大、步骤繁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用于余热炉受热面的一体支撑夹具包括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所述第一管夹体由多个第一管片组成,多个第一管片首尾顺次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第一管片由第一半圆弧形片体和两个第一连接片体组成,两个第一连接片体分别位于第一半圆弧形片体的两端且与其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两个第一连接片体分别与其相邻的第一连接片体固定连接形成第一管夹体;所述第二管夹体由多个第二管片组成,多个第二管片首尾顺次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个第二管片由第二半圆弧形片体和两个第二连接片体组成,两个第二连接片体分别位于第二半圆弧形片体的两端且与其固定连接制为一体,每两个第二连接片体分别与其相邻的第二连接片体固定连接形成第二管夹体;第一连接片体上加工有第一突起,第二连接片体上加工有第二突起,当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固定贴紧时,每个第一管片与其对应的第二管片之间形成定位孔,第一连接片体的第一突起与其贴紧的第二连接片体的第二突起之间形成分力缝。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减少了焊接工作量。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余热锅炉受热面上多个受热直管的支撑和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对扣贴紧的方式,然后再将第一管夹体 和第二管夹体进行焊接,这样设置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受热面的撑架中多个套管与每一个小钢板焊接所产生的焊接工作量达60%,只需要对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进行焊接即可。
2、有效减少装配工作量。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装配顺序是先将受热面装配成的一屏管束,然后焊接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装配程序合理且节省时间,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单根套管穿过撑架之后再焊接的工序。
3、产品适应性好。本实用新型本适用范围较广,其也适用于由一根管子弯制而形成的蛇形管受热面,弯制成屏面之后再将本实用新型对其进行固定,弥补了现有撑架只能应用于直管管子焊接弯头的形式,同时也减少了焊口,使焊接返修率降低70%。
4、有效地降低了制造误差对装配带来的影响。现有撑架在焊制套管时避免不了的给两个套管的高度带来误差,当设置两道支撑或三道支撑时,此种高度公差的累积会给穿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本实用新型是先将多个受热直管与集箱焊接,固定好之后再焊接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消除现有撑架由于自身结构缺陷而累积的误差,给制造带来极大方便,工作效率提高50%。
5、有效分担受热面的重量。本实用新型中分力缝是符合应力学原理的结构的设置,分力缝的作用是分担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所承受受热面中受热管的重量,从而减小第一管夹体和第二管夹体所承受的重量,有利于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6、提高了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安全可靠,安全性达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剖面图;
图4是第一管片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管片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余热锅炉受热面所用的撑架10;
图7是图6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适用在蛇形管受热面11上的使用状态图;
图9为图8中B-B处剖面图;
图10为图8中C-C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哈锅锅炉容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哈锅锅炉容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63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蒸汽发生装置
- 下一篇:稠油开采用高效注汽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