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27344.9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7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傅排先;栾义坤;夏立军;李殿中;李依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D7/06 | 分类号: | B22D7/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高径 圆形 钢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锭模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大高径比轴类圆形铸坯(圆锭)的钢锭模。
背景技术
市场上需要大量坯料用来做轴类件、筒类件以及棒材,一般采用常规上大下小的圆形钢锭用来作为这些锻件产品的坯料,由于常规钢锭的高径比一般低于3,其锻后利用率在65~75%之间。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钢锭的生产企业不断地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钢锭的利用率及其内部质量。
目前,如果将常规钢锭的高径比提高到3以上(大高径比),钢锭的心部将会出现严重的缩孔疏松,往往会导致产品锻后不能满足探伤要求,严重影响产品生产。为了克服大高径比圆坯心部缺陷问题,有的企业采用电渣重熔方式制造这种圆坯,事实证明这种生产方式不但生产效率较低,而且生产成本也高,产品不具市场竞争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解决了铸坯缩孔、疏松、裂纹等质量问题以及制造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该钢锭模设有下底盘、上底盘、中注管底座、钢锭模、中注管、冒口,具体结构如下:
上底盘和下底盘上下水平放置于浇注地坑中,在下底盘、上底盘上砌筑耐火砖形成的浇注系统,浇注系统采用底注式平稳充型浇注系统,采用成形中注管砖砌成;上底盘、中注管底座均装配在底盘上,上底盘位于中注管底座的外围,底盘采用厚度为200~400mm的厚底盘,中注管底座上设置中注管,形成直浇道,钢水通过定位在中注管底座上的中注管注入位于钢锭下底盘中的横浇道;钢锭模的上端与冒口相连,钢锭模的下端与浇道相连,钢锭模安装在上底盘上,钢锭模大口向下、小口向上,钢锭模上下壁厚一致;钢锭模的内腔与上底盘中的内浇道相连通,每个钢锭模采用单独一个内浇道;下底盘表面的横浇道与上底盘中的内浇道相连通,横浇道采用等直径结构,横浇道尾端设置集渣包;冒口装配在钢锭模上,冒口采用保温冒口。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浇注系统中,中注管底座和中注管形成的直浇道上大下小,直浇道上口直径下口直径中注管砖壁厚30~60mm;横浇道采用等直径耐火砖管,直径内浇道垂直向上,在横浇道上直接开出直径的内浇道;内浇道上大下小,直径尺寸相差10~15mm。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钢锭模采用上小下大正锥度圆筒形锭模,钢锭模的内腔轮廓形成为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正锥度形状,钢锭模锥度≥0.3%;钢锭模壁厚≥100,钢锭模采用均匀壁厚,外形与内侧形状一致。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钢锭模的锥度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t=(D2-D1)/2H,其中:
t表示钢锭模的锥度;
H表示钢锭模的高度;
D表示平均直径;
D1表示在所述钢锭模顶端处内腔直径;
D2表示在所述钢锭模底端处内腔直径。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钢锭模的高径比≥2.5,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B=H/D;
D=(D1+D2)/2;
其中,
B表示钢锭模的高径比;
H表示钢锭模的高度,H在1000mm~5000mm范围内;
D表示平均直径D在100mm~1000mm范围内;
D1表示在所述钢锭模顶端处内腔直径;
D2表示在所述钢锭模底端处内腔直径。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钢锭模内腔为柱形,钢锭模内腔采用无棱设计或有棱设计;有棱设计的钢锭模内表面的凹面、凸面交替排列,凹面、凸面的弧高≤500mm;钢锭模外表面为柱面形状。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钢锭模冒口可采用正锥度或无锥度设计,冒口锥度为0~8%,冒口高度为300~600mm。
所述的用于大高径比圆形铸坯的钢锭模,保温冒口内挂保温板,保温板为轻质保温材料的保温板,保温板的厚度在30~80mm;在保温板之后,使用厚度在1mm以上金属条或金属板固定保温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锭身上小下大、高径比在2.5以上的钢锭模设计,能够生产出高致密、高利用率轴类用坯料,由于钢锭模采用这种设计,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给生产带来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273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包烘烤烧嘴
- 下一篇:一种基于3DP工艺的多功能双打印头3D打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