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30180.5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2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周玉平;张婷;朱琴;邢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C1/182 | 分类号: | E03C1/182;E03C1/12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水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日常用水回收再利用的排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水资源浪费、利用率低下的现象,诸如洗菜、淘米、洗浴过后等的“一次性水”直接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到污水排出管道内。对于水的一次利用后,很少对其分类回收进行再利用。其实对于洗菜、洗浴过后的水完全可以用来冲洗卫生间的马桶,淘米后的水更是可以多次利用,例如先用来拖地、擦地板、浇灌盆栽等,之后再用以冲洗马桶。即便是不少人或家庭已经关注对用水的多次利用,但他们往往是仅限于用盆、桶等器皿的临时性装载再利用,这种方法局限性很大,器皿的盛水体积有限,来回操作麻烦且耗时耗力,因而不能有效对所有用水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地对一次利用后的水进行分类,将污水和可利用水分别排出和回收再利用,从而切实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目的的排水处理装置。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排水处理装置,包括使用水池,下水道的上端口与使用水池下部连通,所述的下水道包括污水管道和可利用水管道,下水道与使用水池连接一端的下水道上端口部安装能够旋转的管道堵板,下水道的污水管道和可利用水管道的下端口部分别与污水排出管道和可利用水储存箱连接。
所述的污水管道和可利用水管道均设置为管道截面为半圆形的结构,管道堵板设置为半圆形结构,管道堵板通过转轴活动安装在下水道上端口部位置,所述的管道堵板设置为左旋转时能够堵住污水管道的结构,所述的管道堵板设置为右旋转时能够堵住可利用水管道的结构。
所述的转轴上延伸出下水道上端口部的一端端头安装用于转动转轴的扳手部。
所述的可利用水管道的下端口部通过连接管与可利用水储存箱连通。
所述的可利用水储存箱上设置用于从可利用水储存箱内取水的开口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可利用水储存箱上设置用于从可利用水储存箱内取水的放水阀。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通过将下水道设置为包括污水管道和可利用水管道的结构,然后在下水道上设置管道堵板,这样的结构,当使用水池中的水经使用后可再利用时,向左旋转转轴,与转轴连接的管道堵板能够堵住污水管道,这时经利用后的水经可利用水管道流入可利用水储存箱,流入可利用水储存箱中的水可以再次利用,而当使用水池中的水经使用后不可再利用时,向右旋转转轴,与转轴连接的管道堵板能够堵住可利用水管道,这时不可再利用的水经污水管道流到污水排出管道排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地对一次利用后的水进行分类,将污水和可利用水分别排出和回收再利用,从而切实地对生活用水进行多次重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的管道堵板堵住污水管道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的管道堵板堵住可利用水管道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使用水池;2、下水道;3、污水管道;4、可利用水管道;5、管道堵板;6、污水排出管道;7、可利用水储存箱;8、转轴;9、连接管;10、下水道上端口部;11、扳手部;12、开口部;13、放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排水处理装置,包括使用水池1,下水道2的上端口与使用水池1下部连通,所述的下水道2包括污水管道3和可利用水管道4,下水道2与使用水池1连接一端的下水道上端口部10安装能够旋转的管道堵板5,下水道2的污水管道3和可利用水管道4的下端口部分别与污水排出管道6和可利用水储存箱7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301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