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造丝喷涂一体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38581.5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1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泽华;袁焕龙;易于;仲召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B05B5/08 | 分类号: | B05B5/08;B05B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6019 江苏省南通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涂 一体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尤其涉及电弧喷涂用粉芯丝材造丝喷涂一体机,属于喷涂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弧喷涂技术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率高而备受欢迎,电弧喷涂是利用燃烧于两根连续送进的金属丝之间的电弧来熔化金属,用高速气流把熔化的金属雾化,并对雾化的金属粒子加速使它们喷向工件形成涂层的技术。由于生产要求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材质的丝材,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包粉不密实,造成空粉、漏粉现象,结果使喷涂效率低,喷涂层合金成分达不到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喷涂设备没有造丝功能,导致丝材的制备过程与喷涂生产分离。实现造丝与喷涂生产的同步化不仅可以提高喷涂层质量,提高喷涂效率,也避免了由于对丝材材质的特殊要求和生产规模小造成的生产不便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其特征在于由金属带材1、送带机构2、粉料口3、粉料包4、造丝模具5、送丝滚轮6、粉芯丝材7、导电块8、导电嘴9、空气喷嘴10、电动机11、空气压缩机12所构成;其中,金属带材1由送带机构2送入造丝模具5的进带孔13,该进带孔13的进口为扁长方形,中部截面为半圆形,出口为圆形,进带孔13内部为平滑过渡,粉料包4中的粉料经粉料口3进入呈U形的金属带材1中,运行的金属带材1经进带孔13的圆形出口便形成粉芯丝材7,该粉芯丝材7由送丝滚轮6送入导电块8中央的圆孔后再送至导电嘴9中,将熔融的粉芯丝材7的熔滴由和空气压缩机12相连的空气喷嘴10喷出。
所述的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带机构2是由与电动机11相连接的皮带轮14和皮带15所组成。
所述的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料包4中的粉料为铝、镁、氧化铁的混合粉,其含量配比为:铝46%、镁14%、氧化铁40%。
所述的一种造丝喷涂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送丝滚轮6是由上下两个运转方向相反的滚轮分别于电动机11相连接,送丝滚轮6中部有一凹槽,粉芯丝材7在凹槽固定下向前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如下:
金属带材经送带机构送入造丝模具中,与粉料结合后制成粉芯丝材,粉芯丝材经送丝滚轮进入导电块及导电嘴中,完成整个过程;送带机构为一组运转方向相反的皮带传送装置,送带机构间距可调节,送带机构皮带为耐磨性好、摩擦系数高的尼龙输送带;造丝模具进带孔进口形状为扁长方形,尺寸比金属带材略大,以便金属带材进入,进带孔中部截面为半圆形,出口为圆形,造丝磨具进带口与出口之间为圆滑过渡,在进带孔的一侧有竖直方向的送料口,送料口上部连接有粉料包;送丝滚轮为一组运转方向相反的滚轮,滚轮中部有一凹槽,以便对粉芯丝材进行固定,送丝滚轮为有一定弹性的橡胶-尼龙复合材料,在粉芯丝材形变量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与粉芯丝材之间紧密结合,提高送丝效率;粉芯丝材由送丝滚轮送入到导电块中部圆孔再传送到导电嘴内,完成造丝、送丝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
造丝喷涂一体机由于原材料为金属带材、粉材,所以生产过程灵活,只需选取所需的材料便能完成喷涂过程,不受市场所售粉芯丝材喷涂材料配比或带材与粉材配合不满足自己所需产生的影响;造丝与喷涂过程同时进行,避免了运输过程中造成的包粉不密实,空粉、漏粉现象,提高了喷涂质量;造丝喷涂一体机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用户要求制备不同孔径的丝材,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造丝喷涂一体机的结构正视图,
图2为造丝喷涂一体机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送丝滚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金属带材;2送带机构;3,粉料口;4,粉料包;5,造丝模具;6,送丝滚轮;7,粉芯丝材;8,导电块;9,导电嘴;10,空气喷嘴;11,电动机;12,空气压缩机;13,进带孔;14,皮带轮;15,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造丝喷涂一体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河海大学,未经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385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火炬筒体排渣排液设备
- 下一篇:一种管式燃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