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焊接后的余高打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8264.1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10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鲁立;王淦刚;赵建仓;朱平;成鹏;杨佳;陈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焊接 打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管道焊接后的余高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焊接后,其必然产生多余部分(鼓出母材表面),也俗称余高,而目前,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手动操作挫条,将余高所在处挫成与母材的外轮廓相同,显然存在以下缺陷:
1)、手工挫除余高,效率比较低,而且由于力度难以掌控,必然造成管道焊接处坑坑洼洼,直接影响了焊接后产品的质量(精度)和美观;
2)、当管道的体积较大时,手工挫,某些地方很难操作,例如管道的底部,若要转动管道,又要耗时耗力,非常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管道焊接后的余高打磨装置,其能够保证焊接余高打磨的质量好(精度高)、美观性强,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焊接后的余高打磨装置,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架、位于横架的一端部用于将横架水平的架设在管道上的撑架、位于管道焊接后余高一侧并可拆卸的设置在管道上的滑轨、设置在撑架的底部并能够沿着滑轨的设置方向滚动的设置在滑轨上的滚轮、设置在横架另一端部并与横架相配合的丝杆、以及设置在丝杆底部的打磨轮,其中丝杆与横架相垂直设置。
优选地,撑架包括设置在横架底部向横架两外侧倾斜的两根撑杆,滚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根撑杆的底部。也就是常见的外八字形,这样更能够有效的保证横架与管道平行设置,进而保证打磨的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和优选方面,余高打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横架上能够将丝杆锁定在横架上的锁定螺帽。当选择合适的打磨深度后,丝杠可以锁死,从而锁定加工量,进而提高打磨的精度。
优选地,丝杆为滚珠丝杆。
此外,滑轨沿着管道的周向设置在管道上,且滑轨为卡扣式轨道或磁力吸附式轨道。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焊接余高打磨的质量好(精度高)、美观性强,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余高打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横架;2、管道;3、撑架;30、撑杆;4、余高;5、滑轨;6、滚轮;7、丝杆;8、打磨轮;9、锁定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管道焊接后的余高打磨装置,该余高打磨装置在本例中针对两节管道对接(焊接),中间凸出的部分为余高4,但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具体的余高打磨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横架1、位于横架1的一端部用于将横架1水平的架设在管道2上的撑架3、位于管道2焊接后余高4一侧并可拆卸的设置在管道2上的滑轨5、设置在撑架3的底部并能够沿着滑轨5的设置方向滚动的设置在滑轨5上的滚轮6、设置在横架1另一端部并与横架1相配合的丝杆7、以及设置在丝杆7底部的打磨轮8,其中丝杆7与横架1相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本例中,撑架3包括设置在横架1底部向横架1两外侧倾斜的两根撑杆30,滚轮6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根撑杆30的底部。也就是常见的外八字形,这样更能够有效的保证横架1与管道2平行设置,进而保证打磨的精度。虽然本例中未表明两根撑杆30形成的顶角角度,但可根据实际的操作进行选择,其具体还要参照管道2的直径进行设计,在此不做详述。
进一步的,本例中的滑轨5沿着管道2的周向设置在管道2上,且滑轨5为卡扣式轨道或磁力吸附式轨道。其中卡扣式轨道非常好理解,在一条直线轨道的两端分别卡头和接头,然后将该轨道绕管道2的周向紧贴管道2外壁,最后通过卡头和接头的方式将该轨道设置在管道2;对于磁铁吸附式,将多个磁铁通过连接绳然后围设在管道2的外壁,并由磁铁吸和排斥附原理实现轨道能够拆卸的设置在管道2的外壁。该两种方式也是本领域常见的,在此不做详述。
同时,本例中的余高打磨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横架1上能够将丝杆7锁定在横架1上的锁定螺帽9。当选择合适的打磨深度后,丝杆7可以锁死,从而锁定加工量,进而提高打磨的精度,具体的,本例中的丝杆7为滚珠丝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82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弧形桨叶干混砂浆搅拌机
- 下一篇:制备磁化混凝土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