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冰箱用拉出装置以及具备该冰箱用拉出装置的冰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7641.8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6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花轮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D25/02 | 分类号: | F25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尹文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拉出 装置 以及 具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家用或商用的冰箱或冰柜,尤其涉及其冰箱用拉出装置。
背景技术
对冰箱而言,冰箱主体由前表面开口的内箱和外箱形成,在内箱与外箱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另外,在冰箱主体内存在隔断壁,还具备具有拉出式门的储藏室。在储藏室取放自如地收纳有冰箱内盒体。在拉出式门的背面的左右分别安装左右框架的一端(前端),在左右框架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左右可动滚子。另外,左右框架的后部间被连结部件连结。连结部件与门以及左右框架一起构成框体,并具有后部的梁的功能。而且,在左右框架与连结部件载置有冰箱内盒体。
在构成冰箱主体的内壁的内箱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沿冰箱内深度方向延伸的槽形的左右轨道,并使槽形的开口部朝向内箱的内侧,左右框架的左右可动滚子分别支承于上述左右轨道的槽形的内部并滚动。
另外,在内箱的左右侧面以位于左右轨道的近前侧的方式设置有左右固定滚子,左右框架分别滑动自如地支承于左右固定滚子。即,门支承于左右固定滚子和左右可动滚子而沿前后滑动、开闭。
近几年,冰箱伴随着大型化收纳量处于增加的趋势。因此,提出增加经由左右可动滚子接受来自收纳物的负荷的左右框架的强度的方案。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在左右框架形成有十字形拉深部,并且,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的周边的拉深部被设计为山形拉深部,以避开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083302号公报(图1、图3、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260338号公报(图1、图3)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利用十字形拉深部能够提高左右框架整体的强度。然而,负荷集中的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的周边的拉深部成为山形拉深部来避开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所以不能充分提高强度。
即,在关闭门的状态下,冰箱内盒体收纳物位于左右固定滚子与左右可动滚子之间。因此,左右可动滚子处于载置于左右轨道的槽形内部的下表面的状态,在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作用有伴随着冰箱内盒体收纳物的重量负荷而向上的弯曲力矩。另外,在拉出门时,冰箱内盒体收纳物比左右固定滚子更位于前方。因此,冰箱内盒体收纳物的重量负荷作用于将左右固定滚子作为支点而配置于左右框架的后方部(比支点更靠后方)的左右可动滚子。而且,将左右可动滚子按压于左右轨道的槽形内部的上表面。换句话说,在拉出门时,在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作用有伴随着冰箱内盒体收纳物的重量负荷而向下的弯曲力矩。这样,在左右框架的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沿上下方向作用有冰箱内盒体收纳物的重量负荷。
另外,在拉出门的状态下由于例如碰到腿等产生来自横向的冲击而在左右可动滚子以及它们的安装部作用有从冰箱主体正面观察向左右方向的外力。
并且,在门的取下作业或组装作业中,在左右可动滚子以及它们的安装部作用有因与左右轨道抵接而产生的来自斜上或斜下方向的外力等因使用而产生的来自各个方向的外力。
而且,这样的冰箱内盒体收纳物的重量负荷或外力集中作用于左右可动滚子以及它们的安装部,从而存在如下可能性:左右框架的特别是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变形,伴随与此,左右可动滚子倾斜,因左右可动滚子的倾斜而在左右可动滚子或左右框架与左右轨道之间发生异常磨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存在门变得无法开闭的担忧。
因此,以往以来,实际情况是:使用螺栓将加强件料分别安装于左右框架的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来增加左右框架的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的强度。然而,这种情况下,部件个数增加,部件费用以及安装作业工时增多,从而产生制造价格升高的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便从各个方向对左右可动滚子的安装部施加外力也能够保持与使用了加强件料的情况同等的强度的冰箱用拉出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冰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76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