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以及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57942.0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4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解亚东;杨凌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26 | 分类号: | F04D29/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丹 |
地址: | 2002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气 机动 叶叶 尖小翼 以及 航空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以及设置该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
背景技术
压气机(英文可译为:compressor)的动叶叶尖小翼(英文可译为:winglet)是仿照飞机的的叶尖小翼来减小压力面向吸力面的二次流动,提高压气机的的效率。
如图1所示,现在的压气机的动叶叶尖小翼的主要构造是前缘翼10、压力面翼11、吸力面翼12和尾缘翼13组成,压力面翼11和吸力面翼12是在压气机动叶叶型轮廓基础上,在叶型的前缘点A和尾缘点B之间沿圆周方向展出的小翼片。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压气机的动叶有一部分从如图1所示,吸力面52到压力面51的二次流动,这些二次流动气流会减小压气机的效率,降低压气机的裕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以及设置该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压气机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包括小翼本体以及至少一条引流槽道,其中:
所述引流槽道设置在所述小翼本体背离压气机轴心线的表面上,且所述小翼本体周围的泄露涡以及二次流动气流能通过所述引流槽道流入所述压气机的主流。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槽道为直线槽、曲线槽或直线槽与曲线槽的结合。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槽道的数目为至少两条,所有的所述引流槽道的长度方向互相平行。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相邻两条所述引流槽道之间的间距相一致。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小翼本体固设在所述压气机的动叶叶尖,所述引流槽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压气机的动叶基元的弦长之间存在夹角。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0°~90°。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30°~60°。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槽道的宽度为所述压气机的动叶的最大厚度的0.5~1.5倍。
在优选或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槽道的深度为所述压气机的动叶的最大厚度的0.5~1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包括压气机动叶以及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其中:
所述压气机动叶包括压力面和吸力面,所述小翼本体包括压力面翼和吸力面翼;
所述压力面上的气流和所述吸力面上的气流两者之间的压差以及所述压力面翼上的气流和所述吸力面翼上的气流两者之间的压差能驱动所述小翼本体周围的泄露涡和二次流动气流通过所述引流槽道流入所述压气机的主流。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上设置有引流槽道,小翼本体周围的泄露涡以及二次流动气流能通过引流槽道流入压气机的主流,由此引流槽道的引流作用可以减小压气机动叶叶尖尾缘处低能流动气流的堆积,提高压气机的效率,增大压气机的裕度,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压气机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同时,该引流槽道还可以减少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耗费的材料,降低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的质量。另外,该引流槽道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的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叶尖基元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与压气机动叶之间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的引流槽道内气流的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1、小翼本体;10、前缘翼;11、压力面翼;12、吸力面翼;13、尾缘翼;2、引流槽道;3、压气机动叶;4、主流方向;A、前缘点;B、尾缘点;51、普通基元压力面;52、普通基元吸力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57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轻量级不对称加密算法的有源RFID加密方法
- 下一篇: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