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2365.4 | 申请日: | 2014-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92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治江;姜悦;孙晓蓉;魏子章;万宁;张吉;田野;王治民;朱明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星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9/02 | 分类号: | F23L9/02;F23M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莫琪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南开区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燃烧 二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燃烧器,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烧器是一种使用植物秸秆和野草类生物压制成的高密度颗粒为燃料的燃具,属于生物质燃烧器。
生物质燃烧器的结构通常包括壳体、送料系统、燃烧系统、供风系统和出灰系统,燃烧系统包括燃烧系统的结构不尽相同,采用盆形燃烧盘的燃烧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首先通过送料系统将燃料送到燃烧盘的中心部位预燃加热,然后由送料部件将燃料送到燃烧盘的外盘继续燃烧,但是以往产品的供风系统通常单一送风管给氧结构上,空气从燃烧盘下方吹入燃烧盘的气孔,为燃料充分燃烧提供氧气,然而由单一送风管给氧结构常常不能使高密度颗粒燃料获得充分的氧气,氧气分布不均匀的缺陷,必然造成燃烧盘上不同位置的燃料的燃烧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
为了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使燃烧盘上不同位置上燃料均得到充分的燃烧,使生物质燃烧器锅炉提高实用价值,需要通过对供风系统进行结构上改进和创新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这就成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的改进方案,采用二次送风盘在燃烧盘的盘上方位置提供二次供氧,使氧气均匀分布在燃烧盘的盘面,使燃料的燃烧程度保持一致,燃烧温度分布均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二次送风盘、吊杆和反射风帽或拱顶构成;
二次送风盘为喇叭状,二次送风盘的上底中心为吊杆连接孔,吊杆连接孔的四周为四个风道,风道设于二次送风盘的喇叭状盘璧夹层中,从上底延伸至下底,上下通透,吊杆连接在反射风帽和吊杆连接孔之间;
反射风帽为喇叭状,其帽檐由四个连接支架,通过四个连接支架固定在生物质燃烧器的固定框架上;二次给氧结构的二次送风盘吊装在燃烧盘的盘上方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二次送风盘在燃烧盘的盘上方位置提供二次供氧,由于秸秆燃烧产生大量的灰尘,且此灰尘状如絮状轻且附着力强,在经过引凤系统的带动下造成灰尘过多飘集在燃烧腔内,通过反射拱顶或反射盘的阻挡降尘,其次使一氧化碳和二次鼓风充分混合并燃烧,再次反射拱顶或反射盘阻挡了不均匀燃烧的火焰对锅炉炉体的冲击,使烟气热量均匀进入到锅炉下一回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在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轴测图;
图2、为二次送风盘轴测图A;
图3、为二次送风盘轴测图B;
图4、为二次送风盘主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6、为二次送风盘俯视图。
图中:1.二次送风盘,2.吊杆,3.反射风帽,4.一次送风管连接口,5.燃烧盘,6.灰室外壳,7. 灰室下盖,8.支撑架;11.吊杆连接孔,12.风道,31.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6所示,一种生物质燃烧器的二次给氧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二次送风盘1、吊杆2和反射风帽3或拱顶构成;
二次送风盘1为喇叭状,二次送风盘1的上底中心为吊杆连接孔11,吊杆连接孔11的四周为四个风道12,风道12设于二次送风盘1的喇叭状盘璧夹层中,从上底延伸至下底,上下通透,吊杆2连接在反射风帽3和吊杆连接孔11之间;反射风帽3为喇叭状,其帽檐由四个连接支架31,通过四个连接支架31固定在生物质燃烧器的固定框架上;
工作原理:
采用二次送风盘在燃烧盘的盘上方位置提供二次供氧,使氧气均匀分布在燃烧盘的盘面,使燃料的燃烧程度保持一致,燃烧温度分布均匀。
根据上述说明,结合本专业技术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星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星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23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器人中空关节的旋转密封结构
- 下一篇:模块化串联式主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