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热岩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5949.7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9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峰 |
主分类号: | F25B27/00 | 分类号: | F25B27/00;F25B30/04;F25B41/06;F24D3/1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彭冬英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热岩单效 溴化锂 吸收 式热泵 供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热岩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尤其是涉及干热岩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岩浆/火山的地热活动的典型寿命从最低5000年到100万年以上。这么长的寿命使地热源成为一种再生能源。此外,地热库的天然补充率从几兆瓦到1000兆瓦(热)以上。人类第一次用地热水发电是在1904年意大利的拖斯卡纳。1958年新西兰的北岛开始用地热源发电(2013年为212兆瓦);美国加州的喷泉热田,从1960年就开始发电,输出功率为1300兆瓦。显然,地热资源能够可靠、安全和可持续性地运行。地热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可从存在于热库岩石(含热量85%~95%)中的热源判断。在美国加州的喷泉热田,热含量保守估计至少相当于燃烧280亿桶石油或62亿短顿(1短顿=907公斤)煤所得的能量。
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青睐。中国是中低温资源大国,全中国地热资源潜力占全球百分之8左右,如此庞大的地热资源为我国未来地热能源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国主要沉积盆地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据有关专家测算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热量。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之中,前者资源量较集中,如藏、滇、川和东南沿海以及辽东-胶东一带;后者资源分布面广,如京、津、陕、冀等地区。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形势,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统计,全世界共有78个国家正在开发利用地热技术,27个国家利用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0715MW,年发电量67246GW·h,平均利用系数72%。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而对于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能利用的范围也不同。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不取地下热水,提高换热能力及减小功耗的干热岩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干热岩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包括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8)、干热岩热源回水管(9)、干热岩热源供水管(10)、干热岩热源循环泵(11)、地下换热器(12),地下干热岩层(13)钻孔内设有一组或多组密闭的金属地下换热器(12),地下换热器(12)内一次充注好所需换热的内部换热循环水,地下换热器(12)内设有干热岩热源供水管(10)和干热岩热源回水管(9),干热岩热源供水管(10)上设有干热岩热源循环泵(11),地下换热器(12)通过干热岩热源供水 管(10)连接至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8),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8)通过干热岩热源回水管(9)流回至地下换热器(12)内,多组地下换热器(12)通过干热岩热源供水管(10)和干热岩热源回水管(9)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峰,未经李建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5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温蒸汽热泵机组
- 下一篇:一种管翅式冷凝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