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6836.9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37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冯光跃;任振军;毛爱心;郭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20 | 分类号: | B60M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10003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线 横跨 定位 调节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软横跨线接触网调节装置,具体为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软横跨接触网使用比较普遍,如果车场内存在大量50米曲线半径的小曲线,在接触线张力的作用下,定位器水平拉力太大造成接触线导高趋向于落锚高度而降不下来,达不到设计5.3米的导高要求,甚至出现了接触线上压至软横跨下部固定绳的结果,沈阳市浑南现代有轨电车工程中就属于这种情况。接触线紧贴下部固定绳,定位器没有开口,不具备受电弓通过条件。
根据设计提供的资料接触线高度控制在5.6米以下即可满足受电弓升限条件,而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即为5.6米,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导线高度保证接触线与下部固定绳的开口。
根据现有条件,本着节约成本和施工方便的条件,最初我们提出了“减小接触网张力”和“升高下部固定绳”两个处理方案,并在与设计沟通后进行了现场调整实验,实验结果均未达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保证轨道交中半径的小曲线在接触线张力的作用下,依然能够满足导高的要求,确保机车正常受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包括:门型支撑和设置于门型支撑顶部的用于连接软横跨底部固定绳的连接件,该连接件与软横跨底部固定绳窜动连接,连接件与门型支撑固定连接;所述门型支撑下端两侧均设有与接触线连接的紧固件;接触线位于门型支撑区域,连接有接触线定位器。
所述连接件采用现有横承利索线夹,软横跨底部固定绳穿过横承力索线夹的圆孔,使门型支撑随接触线自由窜动。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接触线定位器设置于接触线位于门型支撑区域的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紧固件采用现有螺栓式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所述门型支撑两侧下端顺接触线向定位点两侧形成折角。
作为优选实施方案:所述门型支撑具有与接触线截面相同的线材煨制而成的结构。比如采用一段接触线进行煨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根据软横跨定位形式的特点实现利用底部固定绳给接触线创造一个向下的压力,将接触线高度降至合适导高并保证定位器开口;与软横跨底部固定绳窜动连接满足接触网热胀冷缩的伸缩补偿要求,采用现有的螺栓式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和门型支撑两侧下端顺接触线向定位点两侧形成折角色使得门型支撑分散下压力减少由于下压力产生的硬点对接触线影响。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合理解决了小曲线软横跨接触网,接触线上压软横跨下部固定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小曲线软横跨定位调节器4,包括:门型支撑41和设置于门型支撑41顶部的用于连接软横跨底部固定绳1的连接件42,连接件42与软横跨底部固定绳1窜动连接,连接件42与门型支撑41固定连接;所述门型支撑41下端两侧均设有与接触线2连接的紧固件43;接触线2位于门型支撑41区域,连接有接触线定位器3。
所述连接件42采用现有横承利索线夹,软横跨底部固定绳1穿过横承力索线夹的圆孔,使门型支撑41随接触线2自由窜动。
接触线定位器3设置于接触线2位于门型支撑41区域的中间位置。
所述紧固件43采用现有螺栓式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所述门型支撑41两侧下端顺接触线向定位点两侧形成折角。
所述门型支撑41具有与接触线2截面相同的线材煨制而成的结构,比如采用一段接触线进行煨制而成。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68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安全座椅
- 下一篇:收割机底盘行走装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