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9045.1 | 申请日: | 2014-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9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强;赵自然;吴万龙;金颖康;唐乐;许承聪;阮明;丁光伟;温艳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5/00 | 分类号: | G01V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敬莲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线 散射 通道 安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技术成像应用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分布式辐射源的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的X射线车辆安全检查系统,射线源与探测器置于车辆两侧,以透射原理来获取车辆内部物质的形态分布,该方法对中、高密度和高原子序数物质的识别能力较强,但对低密度、低原子序数物质如爆炸物、毒品等违禁品,由于物体本身对X射线阻挡效率较低,造成透射图像灰度差异较小,容易造成漏检。
利用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康普顿散射原理,通过背散射成像检测,可以比较有效的探测低原子序数物体的位置分布,对隐藏在车辆底盘、车门夹层等隐蔽位置的违禁品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
通常的X射线背散射检测成像应用中,出射X射线经调制准直成为笔束状逐点扫描物体,即飞点扫描方式;同时采用大面积探测器接收从物体背向散射回来的射线,转换成电信号,经过后续处理形成背散射图像,可以显示被扫描物体的位置、密度差异等信息。
通常的X射线背散射技术采用单辐射源检测,其缺点是为了使射线扫描范围尽可能的覆盖物体表面,要求出射X射线的角度分布要足够大,或者将辐射源与被扫描物体之间的距离拉远。因而对单辐射源背散射检测系统来说,或因张角过大,各出射束剂量分布差异较大,或因距离过远,使得系统整体占用空间巨大,探测器所能接收到的信息变少,造成空间分辨较差。基于背散射飞点扫描的特点,扫描过程中一般某一时刻只有单束笔状射线作用于物体,这限制了背散射扫描成像的检测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分布式X辐射源的特点,提供一种能够对车辆进行快速完整扫描的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检测方法,同时使设备的占用空间缩小、各扫描点的剂量更均匀、图像指标得到改进。同时本专利采用特殊的设计,采用纵向双束或多束同时扫描,通道四周同时或分时多束扫描,使得背散射车辆检测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包括:
X射线源,所述X射线源具有多个出射靶点,所述多个出射靶点配置成能够独立地出射X射线;
准直部件,配置在靶点前使得每个靶点出射的束通过准直部件后能够同时出射至少两束笔状X射线,投射被检查对象的至少两个位置;
N探测器,配置成分别同时接收N个笔状X射线投射被检查对象上得到的N个相应的散射信号,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其特征在于,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包括多个收-发模块,所述多个收-发模块组成一个检测区域,所述多个收-发模块的每一个收-发模块包括:
X射线源,所述X射线源具有多个可独立控制以发射X射线的靶点;
准直部件,配置成使得每个靶点出射的X射线束通过准直部件准直后能够同时出射N个笔状X射线,以分别投射到被检查对象的N个位置上;以及
N探测器,配置成分别同时接收N个笔状X射线投射被检查对象上得到的N个相应的散射信号,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X射线成像的背散射通道式车辆安检系统的顶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X射线成像的背散射通道式车辆安检系统的透视示意图;
图3示出具有四个收-发模块的通道式X射线背散射通道式安检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详细参考,其范例在附图中说明,图中相同的数字全部代表相同的元件。为解释本实用新型下述实施例将参考附图被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一种X射线成像的背散射通道式车辆安检系统,它包括:X射线源1、探测器3和4和准直部件2。附图1示出为该模块的顶视图。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X射线成像的背散射通道式车辆安检系统的透视示意图。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中,X射线源1是分布式X射线源,特征是具有多个出射靶点101。这些出射靶点的数量没有限制。
X射线源1的多个出射靶点可以呈线型排列。例如,优选地,X射线源1的多个出射靶点沿垂直方向呈线型排列,每个靶点都具有独立地出射射线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90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粉砂浆多孔防离析装置
- 下一篇:一种码坯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