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2641.5 | 申请日: | 2014-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0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奇;张爽;刘亮;梁吉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5/02 | 分类号: | B61L25/02;G08C23/04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颜伟 |
地址: | 1166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红外 通讯 技术 井下 机车 定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下机车定位技术,特别是一种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2005年以来,国内非煤矿山的产量逐年增加,小型矿区逐步整合成大中型矿山。并且随着露天开采逐步减少,井下开采逐步增加。单个矿山的产量大幅增加,矿山井下运输采用有轨电机车运输矿岩已经成为大部分矿山的选择。但目前有轨电机车的运输通过能力也已经无法达到矿石量的出矿水平,从而制约了井下矿山的总产量,成为整个工艺流程的一个中间瓶颈,为使有轨电机车的运输水平能够发挥最大的运输效应,合理的调配机车运输次序尤为重要。
目前,为解决上述问题,矿山井下运输普遍引入了地表所应用的铁路信号设施及系统,但由于井下矿山的工作条件差、轨道情况特殊,采用机车轮通过轨道电路或轨道计轴器的方式的传统铁路信号系统过于刻板,损坏频繁,维护量极大,严重制约了机车运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以此替代传统铁路信号系统的轨道电路或轨道计轴定位设备,减少设备的维护量和损耗量,节约时间及人力,充分发挥井下机车的运矿效率,对保障井下安全运输、提高矿井运输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于井下机车车头上的定位发射装置、用于安装于井下巷道两侧的定位接收装置、与所述定位接收装置通讯连接的控制分站、与所述控制分站通讯连接的调度控制中心;
所述定位发射装置由单片机Ⅰ,与所述单片机Ⅰ分别相连的电源电路Ⅰ、编码电路、调制电路、存储电路Ⅰ,与所述调制电路相连的驱动电路,与所述驱动电路相连的红外LED发射头组成;
所述定位接收装置由单片机Ⅱ,与所述单片机Ⅱ分别相连的电源电路Ⅱ、译码电路、通讯电路、显示电路、存储电路Ⅱ、键盘设置终端,与所述译码电路相连的红外接收电路组成。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单片机Ⅰ通过焊接地址跳线焊点的方法预置机车车号编码信息,设置结果存储到所述存储电路Ⅰ中。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单片机Ⅱ通过键盘设置终端预置安装地址信息,所述显示电路显示数据设置过程,设置结果存储到所述存储电路Ⅱ中。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显示电路还用于显示所述定位接收装置接收到的译码后的机车车号编码信息。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通讯电路通过通讯总线与控制分站通讯连接。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定位接收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分别安装于井下巷道两侧各轨道区段的头尾位置,以方便定位监测。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控制分站设有分站接收显示装置,以显示其接收的数据。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电源电路Ⅰ将输入电压转换为直流5V电源,以符合发射装置要求。
上述的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所述电源电路Ⅱ将输入电压转换为直流12V电源,以符合接收装置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比轨道计轴定位设备,设备损耗量大大降低,故障率低,从而减少了维护时间和养护人员,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
2、相比轨道电路,对轨道及巷道环境的要求大大降低,适用范围广泛,能够适应井下常年潮湿、粉尘严重、电气干扰、腐蚀性强等恶劣环境,屏蔽了环境因素对开采规模的制约,增大了矿山的可开采量;
3、机车的准确定位使调度指挥人员能即时掌握井下列车的运行动态,使调度作业更加合理化,增加了机车运输时间,提升了整个运输系统的运输能力,使运输矿石量大幅提升,增效增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基于红外通讯技术的井下机车定位系统,包括用于安装于井下机车车头上的定位发射装置、用于安装于井下巷道两侧的定位接收装置、与所述定位接收装置通讯连接的控制分站、与所述控制分站通讯连接的调度控制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26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