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变电压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3257.7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7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程应祥;李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亿纬赛恩斯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韩国胜;张海英 |
地址: | 516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电压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电压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设备和产品越来越多元化,这些设备和产品对能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电池是一种目前比较常见的能源,它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汽车和其它工业设备,但正是电池应用广泛的特点,各类不同的设备和产品对电池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输出电压要求。
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大部分都是具有固定输出电压的电池,这类电池通用性较差;市场上也存在具有可变输出电压的电池,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466118U公开一种可变电压蓄电池,包括12V可充电直流电瓶和四个变压输出回路,每个所述变压输出回路分别与12V直流电瓶的输出端连接,每个所述变压输出回路上分别设置有不同的变压线圈,通过所述变压线圈提供不同的输出电压。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0944558Y公开一种可变输出电压的直流电源,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串联可变电阻后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为电源的输出端,通过调节可变电阻的阻值达到改变集电极电压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外输出不同的电压。上述两种电源均能实现输出多种不同电压的目的,但这两种电源均需要通过电路结构实现,实现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基于上述情况,厂家提供一种无电路控制结构的可变电压电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电压电池,通过在所述正极极片上设置多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正极工作面和在所述负极极片上设置多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负极工作面,并调节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以不同的工作面搭配使用,以达到输出不同的电压的目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电压电池,包括外壳,以及可调节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绕卷在两个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正极卷轴上,所述正极极片包括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正极工作面,两个所述正极卷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一段所述正极工作面的长度;所述负极极片绕卷在两个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的负极卷轴上,所述负极极片包括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负极工作面,两个所述负极卷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一段所述负极工作面的长度,所述外壳的内部充注有电解液。
优选的,所述电解液为LiPF6+EC+EMC+DEC的混合液。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一侧开设有取放所述正极极片、负极极片、正极卷轴和负极卷轴的开口,所述开口位置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开口的电池盖。
优选的,所述正极极片具有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正极工作面,分别是第一正极工作面和第二正极工作面,所述第一正极工作面的表面涂覆的敷料是LiCoO2,所述第二正极工作面的表面涂覆的敷料是LiFePO4。
优选的,所述负极极片具有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负极工作面,分别是第一负极工作面和第二负极工作面,所述第一负极工作面的表面涂覆的敷料是Li2TiO3,所述第二负极工作面的表面涂覆的敷料是石墨。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正极工作面与所述第一负极工作面组合工作时,所述可变电压电池输出第一输出电压;当所述第一正极工作面与所述第二负极工作面组合工作时,所述可变电压电池输出第二输出电压;当所述第二正极工作面与所述第一负极工作面组合工作时,所述可变电压电池输出第三输出电压;当所述第二正极工作面与所述第二负极工作面组合工作时,所述可变电压电池输出第四输出电压。因此,通过调节所述正极卷轴和所述负极卷轴,选择不同的正极工作面与负极工作面组合工作,实现了输出不同的输出电压的目的,增强电池的通用性,同时这种变换输出电压的操作简单,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正极极片对应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正极工作面设置有两段正极集流体,两段所述正极集流体之间通过绝缘件连接,使所述正极极片上的两段正极工作面之间绝缘连接。所述负极极片对应两段涂覆有不同敷料的负极工作面设置有两段负极集流体,两段所述负极集流体之间通过绝缘件连接,使所述负极极片上的两段负极工作面之间绝缘连接。
优选的,所述绝缘件是绝缘胶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为“工”字形,两个所述正极卷轴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侧距离最远的两端,两个所述负极卷轴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另一侧距离最远的两端,两个所述正极卷轴的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与两个所述负极卷轴的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亿纬赛恩斯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亿纬赛恩斯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32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淡斑去皱的手工皂
- 下一篇:一种栀子香精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