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流式微泡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7296.4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1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邓久帅;李浙昆;何伟;余国瑞;樊瑜瑾;施文丽;何邦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3/04;B01F3/00;B03D1/02;C02F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式微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式微泡发生器,属于选矿、废水处理、废纸脱墨、水产品养殖和运输等多个领域。
背景技术
微泡是微泡浮选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浮选需要不同尺寸和不同数量的微泡,如何产生适合于不同要求的微泡,是微泡浮选分离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发现,产生获得小尺寸、稳定的微泡尤其重要。
微泡浮选本身是浮选业的巨大革新,目前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金属与非金属选矿、废水处理、废纸脱墨等多个领域。微泡浮选是根据不同的固态物质的表面性质差异,通过对液体和气体的作用不同而实现分选的。微泡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其携带物粒的能力,微泡越小其比表面积就越大,每单位空气携带的物粒也越多,而且有利于提高粘性碰撞概率和惯性碰撞概率。但并不是越小的微泡其带物粒能力就越强,过小的微泡在浮选密度较大的物粒时,可能会造成浮力不够等不利因素。微泡浮选的重要关键技术在于如何获得尺寸、数量、分布合理的微泡。常用的微泡发生器主要有剪切发泡、微孔发泡、电解发泡和射流发泡等。剪切发泡虽然分选速度快,但是微泡尺寸严重分散,浮选效果很不理想;微孔发泡由于堵塞问题,使得微孔材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电解发泡,能源消耗量较大,运行费用高,而且微泡与矿粒的碰撞与吸附概率不高;作为微泡生成技术的一大变革,射流发泡技术能耗低、噪声小,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成的微泡尺寸和分布上不均匀、尺寸不够小等问题,这将影响微泡浮选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流式微泡发生器,以用于克服现有发泡技术生成的微泡在尺寸和分布上不均匀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流式微泡发生器,包括三种结构,分别为自吸气式结构、非自吸气式结构、混流式结构。
所述自吸气式结构、非自吸气式结构都包括入流口1、进气口支架2、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环5、橡胶垫圈6、凸台支架7、螺钉8、小孔9、出流口10;其中入流口1的一端与泵连接,入流口1的另一端与圆形连接环5相切,连接环5两侧设有的螺纹分别与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连接环5与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的连接部位设有橡胶垫圈6,锥形型腔Ⅰ3腔壁上均匀设有三个凸台支架7,三个凸台支架7分别通过螺钉8和进气口支架2连接,进气口支架2的中间有一根连接外部空气的中空管,锥形型腔Ⅰ3的一侧设有小孔9,锥形型腔Ⅱ4的一侧设有出流口10。
所述混流式结构包括入流口1、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环5、橡胶垫圈6、小孔9、出流口10;其中入流口1的一端与泵连接,入流口1的另一端与圆形连接环5相切,连接环5两侧设有的螺纹分别与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连接环5与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连接的连接部位设有橡胶垫圈6,锥形型腔Ⅰ3的一侧设有小孔9,锥形型腔Ⅱ4的一侧设有出流口10。
所述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可替换为柱形型腔、球形型腔、椭球形型腔;其中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可为相同型腔或者为不同型腔。
所述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可替换为柱形型腔、球形型腔、椭球形型腔;其中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为相同型腔。
所述进气口支架2处的中空管与小孔9之间为紧贴或者之间留有2mm-6mm的间隙。
所述凸台支架7采用焊接的方式焊接在锥形型腔Ⅰ3腔壁上。
所述小孔9、出流口10的孔径为不同;其中,小孔9的孔径小于出流口10的孔径;其中,可设置小孔9的孔径为0.5mm-5mm,出流口10的孔径为1mm-10mm。
所述小孔9、出流口10的孔径为相同;其中,可设置小孔9、出流口10的孔径为1mm-10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根据旋流式微泡发生器的结构,可分别根据需要构建三种不同类型的旋流式微泡发生器。
如果为自吸式结构的旋流式微泡发生器,则生成微泡的过程为:液体或固液混合流体经泵加压后,经过入流口1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到连接环5中,接着沿锥形型腔Ⅰ3、锥形型腔Ⅱ4分别向两端前进,通过型腔的诱导作用形成旋流;旋流经型腔端部喷出后,在型腔的另一端将形成负压;通过设置的小孔9的孔径小于出流口10的孔径使空气会从进气口支架2处通过自吸的方式吸入小孔9进入型腔,在旋流的强力作用下(指吸入的空气在旋流的强力作用下),被粉碎成微泡;与流体(指液体或固液混合流体)一起喷出出流口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72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极板极群极耳高度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