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7863.6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6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珍;谷仲平;杨恩德;朱以芳;陈德凤;齐海妮;赵芳;房雅君;王艳;甘桐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A61M25/14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杜小可 |
地址: | 71003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输液 瘘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
背景技术
针对不能从口中进食的患者而言,现有的做法是采用造瘘管将诸如液态营养物之类的流体进行供给。造瘘管的管部插入到患者的腹壁中形成的瘘中,为患者提供营养。现有的造瘘管管体的管径都比常规使用的输液器软管的管径大,在给带有造瘘管的患者输液时,造瘘管管体无法与输液器软管可靠连接,容易脱落,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给患者输液带来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以解决现有造瘘管在使用过程中,无法与输液装置良好匹配,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给患者输液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包括用于植入患者体内的造瘘管管体,管体连接至三通阀的进口端,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端用于连接营养管,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端用于连接输液器软管,三通阀内设有用于改变介质流向的阀门,阀门连接有用于控制阀门位置的手柄,三通阀上与输液器软管连接的一端设有针乳头,针乳头与输液器软管为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阀门包括用于封堵第二出口端或第一出口端的挡板,挡板连接有支架且形成T形结构,支架延伸到三通阀外壁且与手柄连接。
管体与三通阀为螺纹连接。
针乳头外面套有保护帽。
营养管与三通阀的出口端为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造瘘管的管体通过三通阀连接有两个出口端,一个用于连接输液器,另一个用于连接营养管,便于医护人员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出口使用;
2.设置专用于连接输液器软管的针乳头,针乳头的管径设计成与输液器软管相匹配的尺寸,在对患者进行24小时肠内营养时,保证不会泄露;
3.三通阀上设置有阀门,使得造瘘管换向操作简单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使用营养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使用输液器软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三通阀,3.阀门,4.手柄,5.针乳头,6.保护帽,31.支架,32.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输液的造瘘管,参见图1,包括用于植入患者体内的造瘘管管体1,管体1连接至三通阀2的进口端,三通阀2的第二出口端用于连接营养管,三通阀2的第一出口端用于连接输液器软管。其中,管体1与三通阀2为螺纹连接。
造瘘管的管体1通过三通阀2连接有两个出口端,一个用于连接输液器,另一个用于连接营养管,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出口端使用。同时管体1与三通阀2为螺纹连接,使得两者之间连接更牢固。
三通阀2上与输液器软管连接的一端设有针乳头5,针乳头5与输液器软管为过盈配合。针乳头5外面套有保护帽6。
如果需要使用输液器软管对带有瘘管的患者输液,只需将输液器软管与针乳头5连接,针乳头5的管径尺寸依据不同型号输液器软管的尺寸来设计,保证针乳头5与输液器软管为过盈配合,使得针乳头5与输液器软管可靠连接,解决了现有的造瘘管无法与输液器良好匹配的问题。当输液结束后,将保护帽6套在针乳头5外,保证其处于无菌状态。
三通阀2内设有用于改变介质流向的阀门3,阀门3连接有用于控制阀门3位置的手柄4,阀门3包括用于封堵第二出口端或第一出口端的挡板32,挡板32连接有支架31且形成T形结构,支架31延伸到三通阀2外壁且与手柄4连接。
操作过程中,对于介质流向通道的选择通过阀门3来实现。参见图1,当需要为患者输液时,只需将挡板32旋转至挡住用于连接营养管的第二出口端的位置,使得进口端与第一出口端形成通路,即可为患者输液。
参见图2,当需要为患者输营养液时,只需将挡板32旋转至挡住用于连接输液器软管的第一出口端的位置,使得进口端与第二出口端形成通路,即可为患者输营养液。通过手柄4控制阀门3的位置,使得换向动作简便,结构简单,便于医护人员的操作,适于在临床应用当中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78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用于牙科的生物降解复合膜
- 下一篇:新生儿乳旁加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