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型水培槽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1030.7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6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23800 江苏省宿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型 水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型水培槽,属于现代化农业设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是一世界设施农业中广泛采用的技术,其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获得植物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延长生长季节,提高效益的目的。目前世界上己有100多个国家将无上栽培技术用于现代化温室生产,现有的无土栽培主要分为三大类:基质栽培、水培和雾培,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使用水培方式种植蔬菜的越来越多,但普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蔬菜产量及品质不高等问题。
目前水培蔬菜多以多层栽培短周期的叶菜类为主,其种植效益一般,加上单一种植叶菜类,经常情况下,棚内湿度过低,影响叶菜类品质。为了提高水培的效益,目前很多人在尝试单层栽培长周期的作物,比如茄果类作物,瓜类作物。但单层栽培长周期作物由于水培一次性投入高,产量虽然有提高,但相比而言还是没有明显优势。另外很多单层栽培长周期作物,由于紧贴地面,经常情况下,许多品种下部1-2穗果会着地,影响商品性,同时单层栽培下部湿度高,光照差,也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型水培槽,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受地域、环境、气候影响较小并且结构合理的适于茄果类蔬菜栽培的栽培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复合型水培槽,包括带有栽培坑的栽培槽,所述作物种植在栽培槽内的栽培坑内,所述栽培槽上设有营养液输入及废液输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培槽为双层结构,分别为上层栽培槽和下层栽培槽,所述上层栽培槽和下层栽培槽相对于水平面有一定的倾角,上层栽培槽一端与营养液输入管连接,另一端,即与水平面夹角处的底部与导流管连接,上层栽培槽与下层栽培槽之间通过所述导流管连接;下层栽培槽与水平面夹角处的底部设有废液排出管,所述废液排出管与废液回收池连接,所述废液回收池与自动灌溉机连接,在废液回收池内设有消毒过滤装置。
所述营养液输入管与自动灌溉机连接。
所述上层栽培槽和下层栽培槽为长度m米一个单元,每隔m米设有一组由上层栽培槽和下层栽培槽组成的水培槽、进水管、废液排出管和导流管。
所述m长度至少为4米。
所述上层栽培槽种植长周期作物,如茄果类、瓜类等作物,下层栽培槽种植短周期作物,如叶菜类品种。
所述上下层之间间距至少为30厘米。
所述上层栽培槽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a为千分之十五(栽培槽首尾高度差/栽培槽长度)。
所述下层栽培槽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b为千分之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复合型水培槽,在原有多层栽培槽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双层栽培,上层栽培长周期的茄果类、瓜类等作物,下层栽培短周期的叶菜类品种。既有效解决了单一种植叶菜类棚内湿度过低的问题,也解决了单层种植长周期作物下部果实着地,光照差等问题,双层栽培最大的优点是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复合型水培槽两层中间间距30cm,为了保持营养液流动的畅通,两层栽培槽均有一定的倾角,4米为一长度单元,上层栽培槽倾角为千分之十五(4米种植槽首尾高度差/4米),下层倾角为千分之十,采用自动灌溉机,根据设定的EC和PH进行灌溉。灌溉采用灌溉管直接灌溉上层长周期作物,通过上层的回液,再灌溉下层的叶菜类。下层灌溉通过上层的回收液灌依靠重力从栽培槽的前段流到末端,在流动的过程中浇灌下部叶菜类,叶菜类的回收液达到回收池,消毒后通过EC、PH的调整再次灌溉上层,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原理示意图。
其中:1 栽培坑 2 上层栽培槽 3 下层栽培槽 4 导流管 5 水平面 6 营养液输入管 7 废液排出管 8 废液回收池 9 消毒过滤装置 10 自动灌溉机 11 长周期作物 12 短周期作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1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