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砖混建筑物整体平移托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5904.6 | 申请日: | 2014-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4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陈辉;李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方城建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艾中兰 |
地址: | 22300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整体 平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砖混建筑物整体平移托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规模的城市再建设和旧城改造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在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建筑物面临着被强制拆除,其中包括一大部分建造时间不长,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的建筑物。建筑物拆迁为建设单位带了巨大经济损失,又带了建筑垃圾和噪声污染。因此,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建筑物整体移位是指在保持房屋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上部建筑与基础分离,在机械动力作用下使上部建筑从原址移动到新址的过程。在建筑物整体平移过程中,上轨道梁和上轨道梁一般都是临时性结构,重复性利用率低,但却是除新基础外造价最高的分项工程,平移距离较长时,则会远远超过一半平移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砖混建筑物整体平移托换装置,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现有建筑物整体平移过程中传统的平移托换装置,重复利用率低,导致工程造价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砖混建筑物整体平移托换装置,包括墙体(1)、地圈梁(2)以及原混凝土基础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混凝土基础层(3)上设置有找平层(4),地圈梁(2)下方设置有简支梁(5),简支梁(5)两端与找平层(4)之间设置有千斤顶(6),简支梁(5)中间位置与找平层(4)之间设置有滚轴(9),滚轴(9)与简支梁(5)之间设置有上轨道梁(10),滚轴(9)与找平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下轨道梁(8)以及枕木(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简支梁(5)由槽钢(51)及内衬木方(52)构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上轨道梁(10)由两根平行设置的槽钢(101)组成,槽钢(101)内衬有木方(10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下轨道梁(8)由两根平行设置的槽钢(81)组成,槽钢(81)内衬有木方(8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滚轴(9)由中空钢管制成,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决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滚轴(9)直径为100~200mm,长度400~50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本实用新型利用千斤顶加型钢简支梁直接完成上部结构与旧基础的分离托换;直接使用槽钢衬方木作为下轨道梁,并随着牵引平移的进度流水铺设,用量少、铺设快、无损耗,且可重复使用。相比传统完全采用混凝土现浇托换梁、行走梁以及加固支撑的做法,大大地缩短了工期、节约了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墙体1、地圈梁2以及原混凝土基础层3,原混凝土基础层3上设置有找平层4,地圈梁2下方设置有简支梁5,简支梁5两端与找平层4之间设置有千斤顶6,简支梁5中间位置与找平层4之间设置有滚轴9,滚轴9与简支梁5之间设置有上轨道梁10,滚轴9与找平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下轨道梁8以及枕木7;简支梁5由槽钢51及内衬木方52构成;上轨道梁10由两根平行设置的槽钢101组成,槽钢101内衬有木方102;下轨道梁8由两根平行设置的槽钢81组成,槽钢81内衬有木方82;滚轴9由中空钢管制成,钢管内填充有混凝土,滚轴9直径为100~200mm,长度400~500mm;槽钢51、槽钢81、槽钢101均为18b槽钢,木方52、木方82、木方102、枕木7均为180*75mm木方。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方城建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方城建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59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