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8481.3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韩旭;潘超然;杜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3/087 | 分类号: | F16F3/087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吴宝泰;何宜章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结构 隔振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底盘悬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底盘悬架领域仍多采用对称结构的隔震块,即上下两块隔震块结构相同、可以互换,这种设计结构简单,方便装配和管理,但无法满足隔震块上下两处的不同工况要求,使得上端隔震块不能很好的缓冲车身钣金受到的反弹冲击力,下端隔震块不能很好的满足操稳和舒适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其解决了传统对称式的隔震块无法满足隔震块上下两处的不同工况要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包括上隔震块(11)、下隔震块(12)和套管(13),上隔震块(11)和下隔震块(12)的中央分别开有通孔,套管(13)插入通孔内将上隔震块(11)和下隔震块(12)连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上隔震块(11)是一扁平的盘状结构,下隔震块(12)是一柱状结构。
进一步,上隔震块(11)是一圆盘状结构,圆盘状结构的中央开有通孔,圆盘状结构的上表面上围绕通孔周围设置有上环形凸台(111),上环形凸台(11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一中空的圆锥台结构(113)。
进一步,圆锥台结构(113)的外圆锥面上还均布有纵向的凹槽结构(114)。
进一步,凹槽结构(114)槽底和圆锥台结构(113)中央的通孔径向贯通。
进一步,下隔震块(12)是一圆柱形结构,圆柱形结构的中央开有通孔,圆柱形结构的外圆柱面上开有弧形槽(121),弧形槽(121)周向连续分布在圆柱形结构的外圆柱面上。
进一步,下隔震块(12)圆柱形结构的上下表面上围绕通孔周围分别设置有环形凸台(122)。
进一步,上隔震块(11)圆盘状结构的下表面上围绕通孔周围还设置有下环形凸台(112),下环形凸台(112)和下隔震块(12)圆柱形结构上表面的环形凸台(122)尺寸一致以配合工作。
进一步,下隔震块(12)圆柱形结构的上下表面上环形凸台(122)的周围分别开有环形凹槽(A),上隔震块(11)圆盘状结构的下表面上下环形凸台(112)周围开有环形凹槽(A)。
进一步,上隔震块(11)和下隔震块(12)的材质均是橡胶,上隔震块(11)的硬度比下隔震块(12)的硬度低。
该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对称式的隔震块布置,采用上下不同结构和性能的橡胶块设计,来分别满足上下两种环境对隔振块总成的性能要求,更好的满足车辆的舒适型和操稳性需求。
(2)本实用新型中上隔震块采用扁平的圆盘状结构,从而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对车身的应力,从而达到缓冲和吸收冲击能的目的,改善车身钣金受力情况。
(3)本实用新型中上隔震块圆盘状结构上设置了圆锥台结构,圆锥台结构的圆锥面上均布有凹槽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上隔震块的变形量,进一步达到缓冲和吸收冲击能的目的,改善车身钣金受力情况。
(4)本实用新型中下隔震块采用厚实的圆柱形结构,在结构上能尽量同时满足操稳响应快和乘坐舒适好的要求,而且在圆柱形橡胶件的外圆柱面上开弧形槽的设计方式加强了此目的。
(5)本实用新型中,下隔震块的橡胶材质要比上隔震块的橡胶材质硬,既满足了上隔震块变形量要大、减少伸张阻尼力对车身的冲击的要求,又满足了下隔震块要保证操稳响应、舒适性和对压缩阻尼力的响应灵敏的要求。
(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的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总成的爆炸图;
图4:本实用新型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总成的工作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上隔振块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非对称结构的隔振块装置总成;11—上隔震块;111—上环形凸台;112—下环形凸台;113—圆锥台结构;114—凹槽结构;12—下隔震块;121—弧形槽;122—环形凸台;A—环形凹槽;13—套管;2—碗型垫片;3—缓冲块;4—防尘罩;5—减震器;6—大垫片;7—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84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