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4288.0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77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胜;张伟;张正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87 | 分类号: | B62D1/187;B62D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金玺;黄姝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管柱 手柄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管柱,尤其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
背景技术
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用于调节转向管柱的长度和倾斜角度。手柄系统通常包括凸轮和凸轮盘。由于凸轮和凸轮盘均由金属制成,当松开手柄系统时,凸轮与凸轮盘之间沿轴向存在间隙。又由于没有额外的力阻止手柄本体转动或沿轴向移动。因此,凸轮与凸轮盘之间会产生噪音。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降低噪音的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降低噪音的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包括手柄本体、凸轮、凸轮盘、垫圈、轴向轴承、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沿轴线方向依次穿过所述手柄本体、所述凸轮、所述凸轮盘、所述垫圈、所述轴向轴承后,最后与所述螺母连接,所述手柄系统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凸轮与所述凸轮盘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O型橡胶圈,所述O型橡胶圈套设在所述螺栓上。
优选地,所述凸轮和所述手柄本体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凸轮和所述凸轮盘均由金属制成。
优选地,所述转向管柱包括上支架和导向筒,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手柄本体、所述凸轮、所述凸轮盘、所述上支架、所述导向筒、所述垫圈、所述轴向轴承后,最后与所述螺母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弹性件位于凸轮和凸轮盘之间,弹性件起到了填充凸轮与凸轮盘之间间隙的作用。当松开手柄系统时,凸轮与凸轮盘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因此减少了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管柱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管柱的手柄系统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向管柱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手柄系统 11-手柄本体 12-凸轮
13-凸轮盘 14-垫圈 15-轴向轴承
16-螺栓 17-螺母 18-弹性件
20-转向管柱 21-上支架 22-导向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转向管柱20整体固定安装于汽车横梁上,其一端与方向盘连接,另一端与转向机连接,转向管柱20将方向盘的转动传递到转向机,进而控制汽车轮胎转向。转向管柱20上的手柄系统10夹持在转向管柱20的套管外,当松开手柄系统10时,可以调节转向管柱20的长度和倾斜角度。
如图2所示,转向管柱20的手柄系统10包括手柄本体11、凸轮12(参见图3-4)、凸轮盘13、垫圈14、轴向轴承15、螺栓16和螺母17。手柄本体11、凸轮12、凸轮盘13、垫圈14、轴向轴承15和螺母17上均开设有螺栓通孔。如图3所示,螺栓16沿轴线方向依次穿过手柄本体11、凸轮12、凸轮盘13、垫圈14、轴向轴承15后,最后与螺母17连接,实现了手柄系统10的安装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手柄系统10还包括弹性件18,弹性件18位于凸轮12与凸轮盘13之间。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8为O型橡胶圈,O型橡胶圈套设在螺栓16上。
现有的手柄系统中,由于凸轮与凸轮盘之间没有弹性件。当手柄系统松开时,凸轮与凸轮盘之间有间隙。当调节转向管柱20的倾斜角度时,没有额外的力阻挡手柄本体转动或轴向移动,因此容易产生噪音。本实施例中,凸轮12与凸轮盘13之间设有O型橡胶圈,O型橡胶圈具有一定的弹性。手柄系统拧紧时,O型橡胶圈被压缩。当手柄系统松开时,O型橡胶圈能够填充凸轮12与凸轮盘13之间的空隙。当调节转向管柱20的倾斜角度时,O型橡胶圈能阻挡手柄本体1转动和沿轴向移动的作用。从而起到降噪的所用。
较佳地,弹性件18还可以是其他弹性体。例如:橡胶垫片或橡胶块。只要能起到填充凸轮12与凸轮盘13之间间隙、缓冲振动、降低噪音的作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凸轮12和手柄本体11一体成型。因此,从图2中看不到凸轮12。
本实施例中,凸轮12和凸轮盘13均由金属制成。因此凸轮12与凸轮盘13之间如有空隙,产生的噪音较大。O型橡胶圈能够起到填充间隙和缓冲碰撞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蒂森克虏伯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4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