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尔夫球铁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4794.X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97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成毅 |
主分类号: | A63B53/00 | 分类号: | A63B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102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尔夫球 铁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杆,特别涉及一种高尔夫球铁杆。
背景技术
铁杆分长中短杆,长铁杆通常指的是3号、4号,5、6、7号为中铁杆,短铁杆则为8、9、10号。近来使用长铁杆以及中铁杆的#5、#6的人越来越少,多数改以小鸡腿代替;长铁杆通常不容易打高,容易产生右曲球。传统的设计原则:#3、#4、#5、#6铁杆相对其它号码的球杆比较长(#3比#4长,#4比#5长),不同号码的球杆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不同号码的球杆配合不同长度及球头打击角度,其目的是为了让球手根据需要将球打出不同的距离。一般情况下,球杆越长打出球的距离就越远。
经过实践发现,这个传统的设计理论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前提是要求球手要操控好每一根(不同号码)的球杆,才可以达到设计理论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打球体验中,球杆越长越难控制,如果不能操控好一支球杆(如#5),那么打出去的球就远远不能达到设计的理论值(170码左右),甚至打歪。因此,能操控好每根球杆是一切的前提,比什么都重要。在资深的球手中,都有一个共识:球杆打击的理论设计距离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对球杆的操控熟悉程度得出每支球杆(不同号码),自己能打出什么稳定的距离。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球杆越长越难操控。在一般的球杆中,#7的长度是每个人没有因为球杆长度而造成操控困难的极限长度。同时,在实际打球中,#5、#6又是比较常用的球杆,但是由于它们的长度相对较长,造成稳定操控的难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被大幅度增加。
为了解决稳定操控#5、#6铁杆的问题,将它们设计为与#7等长。其目的是:让#5、#6铁杆操控的稳定性达到#7。由于#5、#6、#7的打击球的角度是不同的,因此,虽然它们的长度是一样,打出球的距离也是不同的(#5比#6远,#6比#7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更加容易体现稳定操控铁杆,提高打球乐趣的高尔夫球铁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尔夫球铁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握把,杆体的另一端设有杆头,杆头包括插管和与插管连接的碰击头,插管设有插槽,杆体的端部插接在插槽内,插管与碰击头的连接部位设有弯曲部,碰击头的前端设有趾部,趾部的前缘设有喷砂面,趾部的前端为弧面,碰击头的上侧面两侧设有刃部,刃部的外表面设有喷砂面,碰击头的上侧部上设有凸沿面,凸沿面呈向上延伸,碰击头的两侧面设有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纹路为条纹。
进一步地,所述纹路由若干等间距布置的直线条纹布置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碰击头的前部两侧设有亮面,亮面布置在趾部与纹路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高尔夫球铁杆,由于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握把,杆体的另一端设有杆头,杆头包括插管和与插管连接的碰击头,插管设有插槽,杆体的端部插接在插槽内,插管与碰击头的连接部位设有弯曲部,碰击头的前端设有趾部,趾部的前缘设有喷砂面,趾部的前端为弧面,碰击头的上侧面两侧设有刃部,刃部的外表面设有喷砂面,碰击头的上侧部上设有凸沿面,凸沿面呈向上延伸,碰击头的两侧面设有纹路,所以对铁杆的操控稳定性能迅速提高十倍左右,更加容易体现稳定操控铁杆的打球乐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尔夫球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杆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高尔夫球铁杆,包括杆体1,杆体1的一端设有握把2,杆体1的另一端设有杆头3,杆头3包括插管4和与插管4连接的碰击头7,插管4设有插槽5,杆体1的端部插接在插槽5内,插管4与碰击头7的连接部位设有弯曲部6,碰击头7的前端设有趾部10,趾部10的前缘设有喷砂面,趾部10的前端为弧面12,碰击头7的上侧面两侧设有刃部8,刃部8的外表面设有喷砂面,碰击头7的上侧部上设有凸沿面13,凸沿面13呈向上延伸,碰击头7的两侧面设有纹路11,纹路11为条纹,纹路11由若干等间距布置的直线条纹布置组成,碰击头7的前部两侧设有亮面9,亮面9布置在趾部10与纹路1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成毅;,未经张成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47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