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96739.4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2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沈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奇丽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33;F01N1/0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苏家达 |
地址: | 5350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内燃机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内燃机汽车有逐年剧增的现象,另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内燃机的使用。内燃机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及未完全燃烧的碳颗粒物等,大多汽车尾气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大气中,,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自然环境都有极大的危害,特别是PM2.5。PM2.5即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尽管PM2.5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人类健康的杀手,因为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可以直接被人吸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对人体内的细胞造成伤害。
目前,国内外处理汽车尾气PM2.5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添加化学试剂,以化学方式降低PM2.5的排放;2、物理喷雾方法,将汽车尾气PM2.5降低排放方式;3、尾气过滤形式降低PM2.5排放。上述三种方法对PM2.5的排放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过滤形式降低PM2.5的方法较为普遍。如申请号为201210369746.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片,所述过滤片是被夹持在两个金属网片之间的,分隔带盖的密封过滤盒为左、右两室的超厚的片状过滤棉,过滤盒的左、右室内的水中均平衡着净化石和活性炭,在左室的侧上端有一端有一个孔,四周密封地通入与消声器相接的废弃排气管,废弃排气管的管口离水面约为3公分;过滤盒的右室底部有一拧着螺丝的放水孔,在上部有一出气孔。该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结构简单,对排放出的尾气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采用的过滤片容易被颗粒物堵塞,造成尾气处理效果差、过滤装置容易损坏,且该尾气过滤装置体积较大,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处理内燃机尾气中含有的PM2.5及其他有害物质,具有处理效果好、使用方便的内燃机尾气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内燃机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尾气导管、含有吸附剂的水溶液箱体和设于箱体上的水溶液进口,所述箱体由隔板分为一个过滤室和多个缓冲室,每个隔板上设有供气水互相流通的串流口,所述过滤室内设有过滤装置,所述尾气导管的一端连接内燃机的尾气排放口、另一端接入过滤室内;最后一个缓冲室接出有散热管,该散热管的另一端接入过滤室,形成水溶液的循环管路,最后一个缓冲室上还设有排气口。
所述过滤装置可以包括至少1个加密过滤器,所述加密过滤器包括尾气压力消力筒和设于尾气压力消力筒内的喷头,所述尾气压力消力筒为至少2个底部开口、不同直径的中空多孔花筒从大至小依次套设而成,且多孔花筒的顶部间具有高度差。
所述喷头的底部为供通入尾气的进口,喷头的顶部设有供气液喷射的喷头出口,喷头的两侧设有供水溶液流入喷头内的侧口、且侧口的上方设有防止尾气逸出的挡板。本喷头的结构从通入尾气与进入喷头的水溶液产生的压力作用,使得气液混合、喷射到尾气压力消力筒上,因此所述喷头从侧口到进口部分均要浸没在水中。
所述挡板与侧口沿喷头竖直向下的方向最好呈锐角。
所述尾气导管可以直接接入过滤室内,也可以分支成多根尾气支管接入过滤室内,为了使净化效果更好,并与过滤室内的加密过滤器相配合,所述尾气导管一端连接内燃机尾气排放口,另一端分支成多根尾气支管接入过滤室内、分别与浸没在水中的喷头底端连接;为了提高净化效果和散热效率,所述最后一个缓冲室接出有与尾气支管等量根的散热管,每根散热管的另一端均分别与一根尾气支管连接,形成水溶液的循环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剂可以为活性炭和石灰粉。
箱体内的水溶液在不断净化尾气过程不断被气化或消耗掉,即会不断减少,为保证本内燃机尾气处理装置能长时间工作,所述水溶液进口可以设有一自动补水阀,该自动补水阀与用以补水的副水箱连接。
所述缓冲室可以为2个,所述缓冲室用以缓冲降低尾气压力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奇丽,未经沈奇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67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快速穿梭运输系统端头保护开启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叉车用阻抗复合型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