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井的下沉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4246.0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2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万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3/08 | 分类号: | E02D2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地址: | 30007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井 下沉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基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沉井的下沉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沉井作为地下空间构筑物或高层建筑深基础或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一种结构,有其独特的工程应用条件范围。比如,一般在较好的硬土地质条件下,可不采用沉井技术,而采用其它基坑施工技术方法则更为便捷经济。然而在软土地区,由于地质疏松,地下水位较高,稳定性差,采用一般的非沉井技术的基坑支护结构则将导致高昂的支护费用,同时导致施工的工期变长,施工的风险也较大。
沉井技术的理论是建立在:主要靠沉井的自重力克服地层阻抗力而实现下沉以及主要靠沉井自重力克服水土浮力而实现抗浮稳定的基础上。由于沉井在下沉过程中,井壁刃脚下部地基土的正面阻力加上井壁外壁面的摩擦力之和会随着下沉深度逐渐增加,当井壁刃脚下部地基土的正面阻力加上井壁外壁面的摩擦力之和与沉井的自重力平衡时,沉井便不再下沉,而是悬挂在土层空间中。
因此,为了满足沉井依靠自重力克服地层阻抗力而顺利下沉的要求,通常必须增加建筑材料用量以增大沉井的自重力,人为地导致现行工程实际中沉井结构的构件截面庞大,耗材极高。肥梁、胖柱、厚墙、厚壁、厚底板、小分格的现象极为普遍。就此点而言,沉井的技术经济指标并不理想,极大地限制了沉井技术的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沉井的下沉辅助装置,该装置有效地解决了沉井抗阻力下沉过程中,难于精确控制沉井下沉的空间姿态稳定、施工危险较大、极容易造成沉井的斜沉、突沉、偏移等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井的下沉辅助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沉井结构本体的多个预制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双向受力千斤顶和多个支架;每个双向受力千斤顶均与沉井结构本体紧固,所述每个支架均紧固在双向受力千斤顶和用于支撑沉井结构本体的预制桩之间。
上述双向受力千斤顶一端紧固在固装在沉井结构本体上的牛腿上,另一端紧固在支架上。
上述每个支架上装有多个导辊。
上述导辊上安装有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利用双向受力千斤顶即可以在沉井下沉过程中既起到向上支撑沉井结构本体的作用,又可起到向下拖拽沉井结构本体的作用。因此,当沉井结构本体依靠自重不再下沉时,可实现拖拽沉井下沉的作用。
2、由于双向受力千斤顶是可控平稳向下收缩的,因此,也实现了沉井的安全可控、精确运动、平稳下沉。
3、由于支架上安装导辊作为导向装置辅助沉井下沉,因此可防止沉井下沉倾斜。
4、由于导辊上设置传感器,因此可对沉井下沉的姿态进行准确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面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沉井的下沉辅助装置,包括用于支撑沉井结构本体的多个预制桩、6、多个双向受力千斤顶2和多个支架3。每个双向受力千斤顶一端紧固在固装在沉井结构本体外壁4上的牛腿5上,另一端紧固在支架3上。所述每个支架均紧固在双向受力千斤顶和用于支撑沉井结构本体的预制桩6之间,并且每个支架上装有多个导辊1。
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沉井抗阻力下沉过程中,难以控制的空间姿态稳定问题,解决了沉井制作耗材极高的问题,保证了沉井安全可控、精确运动、平稳下沉。支架上安装导辊作为导向装置可辅助沉井下沉、防止沉井下沉倾斜。导向装置上设置传感器可对沉井下沉的姿态进行准确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42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