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雾化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5158.2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13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顾宝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宝君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B01D5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李浩东 |
地址: | 201716 上海市青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雾化除尘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模块化组织的雾化除尘单元,特别涉及其单元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湿式除尘方法主要采用水喷淋自然沉降方式,该方法喷洒的水滴颗粒一般在60~150微米,然后依靠水滴与空气中尘埃碰撞,吸附于水滴,直接带入污水排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雾化除尘装置,装置内的水雾发生器将水雾化,水雾颗粒达到10微米-15微米,使水滴在空气中的密度增加25倍,从而使捕捉微尘能力相应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雾化除尘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一侧设有废气入口,该废气入口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风机的一侧为废气入口,风机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装置本体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该拦截网机构与导流罩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该混流室空间与空压机管道联通,装置本体内设有水雾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雾化除尘装置,1、装置设置混流室,使废气与水雾滞空时间达到2-3秒钟,比水滴自然降落的0.2秒钟增加10倍,二项措施使空气中微尘与水滴的碰撞吸附概率提高百倍以上。2、装置具备拦截功能,上述二项措施达到了捕捉微尘的目的,但如果任其蒸发再入大气则任然不能达到净化目的,而拦截介质过密则造成处理废气流量降低,长期使用将产生堵塞现象(如陶瓷材料、活性炭、纤维布、静电吸附等)。介质过稀则无法充分截获。本装置采用的拦截介质即能保证受处理废气可以长期顺畅通过,又能使95%以上水雾得到捕获、汇集。拦截材料采用三层防水、耐腐的化纤网或304不锈钢网,滤孔直径达到0.5毫米-0.8毫米,滤孔的经纬间距1.0毫米-1.8毫米。3、装置使用范围广泛,该方法不但适用于高污染排放单位,如煤电、钢铁、水泥、化工、造船等企业。因其大流量不受限制的特性所以对区域空间也非常有效,诸如办公楼、宾馆、医院、商场、学校、体育馆等凡是具备集中送风系统的公共建筑均可通过该装置获得洁净空气。甚至小型化后对室内家庭都很适用(目前家庭型均采用静电、活性炭、滤布、微孔陶瓷作滤材,长期使用不但效率递减,甚至产生二次污染)。4、能耗低,由于采用的过滤拦截方式空气阻力小,用本装置处理15000立方米/小时废气耗电仅为5.6千瓦、耗水100升。例如1000平方米厂房每天(8小时)能耗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家庭型除外)。真可谓“环保又节能”。由于所有器材均可长期循环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用极低,基本不存在。5、制造成本低,由于采用特殊方式、结构,成百倍提高了处理效果,所以在废气处理单位成本上也会相应成倍降低。装置生产过程中所用的配套器材均是国内企业成熟产品,价格优势显而易见。6、净化效率高,现经第一台验证机检测一次处理颗粒物去除率达91%、苯49%、甲苯72%、二甲苯87.5%、二氧化硫37%、氮氧化物89%,采样时空气流量为8000立方米/小时,目前验证机如经改造处理能力还可以成倍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除尘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其中:
1、 装置本体;
2、 废气入口;
3、 风机;
4、 导流罩;
5、 拦截网机构;
6、 混流室;
7、 空压机;
8、 水雾发生器;
9、 电气箱;
10、 洁净空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为雾化除尘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1,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一侧设有废气入口2,该废气入口2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3,风机3的一侧为废气入口2,风机3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4装置本体1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5,该拦截网机构5一侧与导流罩4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6,拦截网机构5另一侧形成洁净空气出口10,该混流室6空间与空压机7管道联通,装置本体1内设有水雾发生器8,压缩空气能提升水雾颗粒与浮尘的吸附、凝聚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水雾发生器8设置于混流室6内或设置于导流罩4内,水雾发生器8发生器所发生的水雾颗粒10微米-15微米,水雾发生器8的方式为3公斤-8公斤高压空气吹喷水流致使水雾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宝君,未经顾宝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51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限制拧紧力矩的防松垫圈
- 下一篇:一种减震橡胶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