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压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5281.4 | 申请日: | 2014-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2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兵;李举;吴应川;周学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7/20 | 分类号: | E02D7/20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50223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静压 桩压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压桩装置,尤其是抱箍使锚杆静压桩装置。
背景技术
锚杆静压桩是加固软弱地基的一项新托换技术 ,与其他托换技术革新比较有许多优点: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移动灵活,可在场地和空间狭窄的条件下施工,既可用于旧房地基加固和托换,也可用于新建房屋在软弱地基上的设计,并且在旧房改造时可在不停产和不搬迁的情况下进行工程处理。锚杆静压桩的应用范围锚杆静压桩适用于粉土、粘土、人工填土、淤泥质土等地基土的新建或已建多层建筑物、中小型构筑物和厂房的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工程。锚杆静压桩尤其适用于以下几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情况:1)用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引起的沉裂建筑物的加固和倾斜建筑物的纠偏;2 )建筑物加层或厂房扩大。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预留压桩孔、预埋锚杆 ,待施工完 2~ 3层以后开始压桩;3)在密集建筑群中或精密仪器车间附近建造多层建筑物;4 )新建或扩建多层建(构)筑物需采用桩基,但不具有单独的打桩工期 ;5 )桩基工程事故处理。现有通常使用的锚杆静压桩预压封桩装置主要由3m高槽钢钢架、液压千斤顶、油泵、千斤顶卡槽构成,其具有设备笨重、堆设时间长、费用高、安全性低等缺点;安装、运输、拆卸桩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稳定、可靠,操作更加简单,危险性小,确保压桩的质量的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压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压桩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分和压桩部分;
支撑部分为一个三脚架,在三脚架顶部设有套桩的钢套子;
压桩部分包括一个用于抱桩的抱箍、二个液压千斤顶、二台油泵、二块底板;其结构为,二块底板采用长条块形状,在底板上开设有预埋螺孔,二个液压千斤顶分别设置在底板上,液压千斤顶顶头通过钢绞线与抱箍连接在一起,二台液压千斤顶分别连接有油泵;三脚架围设在液压千斤顶及抱箍外,三脚架顶部位于抱箍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克服桩架笨重的缺点,取消了原有的桩架,提高了压桩的效率,减少拆卸时可能产生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两个相同的千斤顶同时工作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压桩时桩身垂直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脚架来保持桩身稳定,可减少压桩时桩身倾覆的危险性。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桩架,仅采用三脚架做支撑作用,不仅节省了材料,而且可以使得操作更加简单,可以减少安装、运输、拆卸桩架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可以减少拆装过程中的危险性,同时也能保证预压封桩的锚杆静压桩的设计压力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预制桩;2、三脚架;3、抱箍;4、钢绞线;5、千斤顶;6、10mm钢板;7、M2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一种用于锚杆静压桩压桩装置,本实用新型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分和压桩部分;
支撑部分为一个三脚架,在三脚架顶部设有套桩的钢套子;
压桩部分包括一个用于抱桩的抱箍、二个液压千斤顶、二台油泵、二块底板;其结构为,二块底板采用长条块形状,在底板上开设有预埋螺孔,二个液压千斤顶分别设置在底板上,液压千斤顶顶头通过钢绞线与抱箍连接在一起,二台液压千斤顶分别连接有油泵;三脚架围设在液压千斤顶及抱箍外,三脚架顶部位于抱箍上方。
采用本实验新型封桩装置,与现存封桩主要区别在于取消了先使用的桩架。其操作方式为:三脚架采用钢管,三脚架围设在液压千斤顶及抱箍外,三脚架顶部位于抱箍上方。具体为用抱箍与两个千斤顶一起施工,将千斤顶分别固定在钢板上与锚杆锚固,用抱箍夹紧桩身,用钢绞线将抱箍及千斤顶头连载一起,采用三角支架防止桩身倾覆。压桩初始状态,千斤顶为伸出状态,压桩时,两个千斤顶同时工作收回千斤顶头拉动抱箍及桩产生向下的位移,当千斤顶头回到最低处时,将抱箍在桩身上移夹紧。重复以上动作,达到压桩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52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