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束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07823.1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4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盖江波;宋佳;秦立峰;金海波;张先喆;谭家斌;胡徐彦;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100010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束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管束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气包换热器多年以来都采用盘管或者水管冷却,这些都是采用间接冷却方法,冷却效率不高,而且需要使用大量水进行冷却。对于在海面进行冷却过程时造成淡水资料的大量消耗,造成能源的浪费。而海面有处于缺乏淡水的地方,直接使用海水则很容易造成冷却设备的腐蚀损坏,在海面进行热交换冷却的量受到限制,对于海洋工程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石油钻探和开采过程,目前的现有设备无法满足大量热交换的需求,除非消耗大量淡水,而在海洋获取大量淡水也是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换热水消耗量的高效的管束换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束换热器,其包括套筒式的壳体、设于壳体两端的管架、与所述壳体其中一端连接并位于对应的管架外侧与该管架围成进气腔的前端盖、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连接并位于对应的管架外侧与该管架围成排气腔的后端盖、架设于两个管架之间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前端部、主管体、后端部,后端部的内直径大于主管体的内直径,主管体的内直径大于或等于前端部的内直径的1.2倍,所述主管体的长度不小于换热器整体长度的0.6倍,所述壳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管束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气腔为向内收窄的喇叭形,所述排气腔为向外鼓起的鼓型或球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管束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前端部局部伸入所述主管体内侧,所述主管体局部伸入所述后端部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管束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换热管的后端部的内直径大于或等于主管体的内直径的1.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管束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换热管的前端部、主管体、后端部之间的长度比例为1:6:3。
作为本实用新型管束换热器的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气腔外侧设有进气口,所述排气腔外侧设有排气口,所述进气口截面积不大于排气口截面积的0.5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气包换热器在工艺流程上允许存在压差,将膨胀制冷技术与工艺流程特点相结合,将换热器中作为换热管的单根管设为膨胀管,使得需要冷却高温气体允许进口到出口存在压降,由于气体通过膨胀短接的时候,体积会增大,气体瞬间膨胀,气体压力下降,气体对外做功,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膨胀的过程非常迅速,来不及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气体只能通过降低自身的温度来实现能量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自身的温度的效果,从而大大地节约冷却水的用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束换热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管束换热器,其包括套筒式的壳体10、设于壳体两端的管架12、与所述壳体10其中一端连接并位于对应的管架12外侧与该管架围成进气腔20的前端盖22、与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连接并位于对应的管架12外侧与该管架围成排气腔30的后端盖33、架设于两个管架12之间的换热管15,所述换热管15包括前端部16、主管体18、后端部19,后端部19的内直径大于主管体18的内直径,主管体18的内直径大于或等于前端部16的内直径的1.2倍,所述主管体18的长度不小于换热管整体长度的0.6倍,所述壳体10设有进水口29和出水口39。由于气包换热器在工艺流程上允许存在压差,将膨胀制冷技术与工艺流程特点相结合,将换热器中作为换热管的单根管设为膨胀管,使得需要冷却高温气体允许进口到出口存在压降,由于气体通过膨胀短接的时候,体积会增大,气体瞬间膨胀,气体压力下降,气体对外做功,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膨胀的过程非常迅速,来不及和外界进行热交换,气体只能通过降低自身的温度来实现能量的平衡,从而达到降低自身的温度的效果,从而大大地节约冷却水的用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078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式换热器
- 下一篇:吸附塔、塔体模块单元及吸附塔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