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风筒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10116.8 | 申请日: | 2014-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84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鼎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6 | 分类号: | E21F1/06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10017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风筒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采煤隧道进行通风采用的方法是:将10米一节的通风管道,进行依次连接,并按照施工要求制作成所需的长度。其中,通风管道结构是采用工程塑料布热合成筒体1。在筒体的翻边处设置有钢圈缝合线2。两个筒体对接时,将两个钢圈3封合在筒体上,然后利用端头钢圈进行对扣4挂接。这种对扣挂接方法的缺点有两个:一是对扣挂接处容易漏风。二是对扣挂接处容易脱落,使用者被迫采用铁丝捆扎或加抱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采煤隧道的通风中,采用对扣挂接筒体造成扣接处容易脱落或者漏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风筒连接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用于相互对接的主挂筒体和被挂筒体,主挂筒体和被挂筒体相互对接构成通风管道,其特征在于:在主挂筒体的一端套设有钢圈,该钢圈环绕筒体一周,与热合后的主管筒体固定;沿该钢圈对称的位置锚固有可转动挂钩;在被挂筒体的另一端也套设有钢圈,该钢圈上对称地设置有挂圈,用来和可转动挂钩配合连接;软筒体采用软布料,制作成筒状结构,其端部固定在主挂筒体上,软筒体衬在被挂筒体内部,向内延伸50公分。
这里,区分主挂筒体与被挂筒体在于:两个筒体对接时,固定有可转动挂钩的一个称为主挂筒体;固定有挂圈的另外一个称为被挂筒体,二者对接后;接着与其他筒体连接时;主挂筒体的另一端固定有挂圈,这时该筒体称为被挂筒体,然后和主挂筒体连接,以此类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克服了传统对扣挂接处容易漏风的缺陷;对扣挂接的位置采用可转动挂钩,对接位置不容易脱落,稳定性好。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有利于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风筒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风筒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被挂风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挂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被挂筒体与主挂筒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一种新型风筒连接结构,包括用于相互对接的主挂筒体5和被挂筒体10。通风管道采用工程塑料布热合成10米的筒体,构成通风管道的筒体。在主挂筒体的一端套设有钢圈8,该钢圈环绕筒体一周,与热合后的筒体固定。沿该钢圈8对称的位置锚固有可转动挂钩6,用来和挂圈扣合锚固。在主挂筒体的另一端也套设有钢圈,该钢圈上对称地设置有挂圈9。可转动挂钩呈开放的口型结构,利用开放端的折口与挂圈配合固定。可转动挂钩的结构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给出的结构,任何能实现与挂圈配合固定的结构形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圆钩型等,再此不一一列举。
其中,软筒体7采用50公分的软布料,制作成圆柱形的筒状结构,一端固定在主挂筒体上,对接时,直接将软筒体衬在被挂筒体的内部。然后再将主挂筒体和被挂筒体对接,旋转可转动挂钩,使之和挂圈配合连接。这里,软筒体起到了单向阀的作用,即筒体内的风不可能外流,而外面的风可以通过连接处漏进筒体内,这样可以增加通风量。因为,这种结构可以产生一定的局部负压,使外面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往接口处流进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聚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聚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01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拆简便的隧道支护支架
- 下一篇:一种隔绝式压缩氧气自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