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护具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413674.X 申请日: 2014-07-23
公开(公告)号: CN204210403U 公开(公告)日: 2015-03-18
发明(设计)人: 姜学春 申请(专利权)人: 姜学春
主分类号: B60R13/04 分类号: B60R13/04
代理公司: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代理人: 邹常友
地址: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车门 护具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护具。

背景技术

车辆停放于路边或是停车场内时,车身常会因遭到刮碰而留有刮痕,特别是于车身两侧车门处。这样不仅影响到车辆的外观,而且对刮痕的修复也带来时间与金钱上的损失。究其原因,是由于驾驶者的停车技术欠佳使车辆之间发生刮碰,或是两车并行停靠距离太近,开门时疏忽令车门碰撞邻车车身。现有的汽车护具当中有考虑前、后保险杠的防撞条,却正正缺少对车门部分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提及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应于车辆侧部,尤其是车门处的防刮碰保护工具,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刮碰对车辆造成的损伤,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门护具,包括设置于车门外侧的软质护体,该软质护体具有与车门配合、使其固定于车门表面的定位机构。

所述软质护体系由硅胶、橡胶、布料或具有韧性的固体材质制成,其形状为与车门表面相贴合的片状或长条状。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由所述软质护体一侧延伸而出的带状延展部,该带状延展部的自由端设有锁扣或带扣,所述锁扣或带扣可与设于接近带状延展部根部的锁体或扣窝相扣接。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一连接带,该连接带的尾端设有一扣环;所述软质护体上开设有一与所述连接带宽度相约的条状通孔,所述连接带的首端穿越该条状通孔后再于所述扣环中穿出,以使连接带与软质护体相固定;所述连接带的首端设有锁扣或带扣,所述锁扣或带扣可与设于连接带上的锁体或扣窝相扣接。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藏设于所述软质护体内的磁铁,所述磁铁与铁质的车门相吸使所述软质护体固定于车门表面。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一棉绳,所述软质护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棉绳穿越的圆孔;所述棉绳穿过所述圆孔后结成绳套,用以套于汽车后视镜上。

所述软质护体上开设有供汽车后视镜穿越的通孔,以使所述软质护体可套于汽车后视镜上。

所述软质护体设有传感报警装置,当检测到外物对车身造成刮碰或将要发生刮碰时,以声音和/或短信进行报警。

所述传感报警装置为红外传感报警装置或压力传感报警装置,其设有扬声器和/或能发送手机短信的通讯模块。

所述软质护体覆盖于车身表面,覆盖位置包括前车门、后车门或由前车门至后车门;所述软质护体与车门把手对应位置设有所述的带状延展部或是连接带。当采用覆盖前、后车门的软质护体时,通过带状延展部或是连接带上的锁体锁定,不仅保护了车身侧面,还令偷盗者较难打开车门,能起到一定的防盗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针对较常发生的刮碰情况设计了车门的防护结构,弥补了市场现有防护产品对车身侧面的防护空白,消除了车主对车辆停放刮碰事故的担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拆装简易、收纳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十分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一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二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三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四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五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车门护具的实施方式六及其与汽车车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汽车前、后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

一种车门护具,包括设置于车门外侧的软质护体1,该软质护体1具有与车门配合、使其固定于车门表面的定位机构。所述软质护体1系由硅胶材质制成,其形状为与车门表面相贴合的片状或长条状。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一棉绳3以及一连接带2;所述连接带2的尾端设有一扣环21;所述软质护体1上开设有一与所述连接带2宽度相约的条状通孔13,所述连接带2的首端穿越该条状通孔13后再于所述扣环21中穿出,以使连接带2与软质护体1相固定;所述连接带2的首端设有锁扣或带扣42,所述锁扣或带扣42可与设于连接带2上的锁体或扣窝41相扣接。使用时,所述连接带2由下至上穿过车门把手5,再反扣固定。所述软质护体1上开设有供所述棉绳3穿越的圆孔12;所述棉绳3穿过所述圆孔12后结成绳套,用以套于汽车后视镜6上。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学春,未经姜学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136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