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5129.2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9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盛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3/08;B32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55 | 代理人: | 张雅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复合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础层包括热固性树脂基质、透明可挠性基材及编织纤维的多层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产品的设计趋势强调轻薄化,且朝携带型产品发展;以往采用射出成型的电子产品塑胶外壳,考量塑胶外壳的厚度小于2mm时可能因为强度不足等问题而容易破裂损坏因此不宜再薄型化,因此,近年来积极寻求其他更适当的材料,例如使用力学性质优良且外观良好的铝镁合金或编织纤维复合材料等材料来制备电子产品的外壳。
用于制备外壳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程主要是将编织纤维含浸热固性树脂形成一预浸渍物后,再将该预浸渍物进行热压成型,形成一具有编织纹路的编织纤维复合材料,其中该编织纤维可例如碳纤维等。但预浸渍物在热压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存在未固化的热固性树脂滑动,导致原本整齐交织的编织纹路偏移,虽然不影响成品的结构强韧程度,但其外观不佳,对电子品的外形及美观程度影响甚巨。
因此,为解决前述问题并提升编织纤维复合材料的质量,必须提出表面质量优良且良率更高的多层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良好的多层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复合材料,包含:
一基础层,包括:
一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
一透明可挠性片材;及
一夹置于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及该透明可挠性片材中间的第一编织纤维,该透明可挠性片材与该第一编织纤维熔融接合,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与该第一编织纤维结合且穿透该第一编织纤维与该透明可挠性片材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复合材料,还包含:
一中间层,与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黏合且包括一由第二弹性材料形成的第二弹性膜;及
一射出成型于该中间层的第二弹性膜上的热塑性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复合材料,该热塑性材料层是一经图案化的热塑性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复合材料,该中间层还包含一充填膜、一固化的第二热固性树脂基质及一第二编织纤维,该第一编织纤维、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该充填膜、该固化的第二热固性树脂基质、该第二编织纤维与该第二弹性膜是依序叠合且通过施予热和压力黏合成叠。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复合材料,该第二弹性材料是选自于肖氏硬度为90A以上的热塑性聚氨酯、人造橡胶、尼龙11、尼龙12尼龙,或是聚醚酰胺嵌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多层复合材料除保有多层复合材料的良好机械性质外,没有编织纹路偏移的问题,外观良好,适用于作为各类电子产品的外壳。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流程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的第一实施例及其制备方法;
图2是一剖面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的第二实施例;
图3是一剖面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的第三实施例;及
图4是一流程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的第四实施例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多层复合材料的第一实施例包含一基础层1,包括:一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11,一透明可挠性片材12,及一夹置于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11及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中间的第一编织纤维13。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与该第一编织纤维13熔融接合,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11与该第一编织纤维13结合且穿透该第一编织纤维13与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接触。
该多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先使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与该第一编织纤维13熔融接合,再使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11与该第一编织纤维13结合且穿透该第一编织纤维13进而与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接触。其中熔融接合采用一般方法即可,可例如但不限于各式热压接合方法。
当第一实施例的多层复合材料应用于制作电子产品的外壳时,以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为外面,该固化的第一热固性树脂基质11为内面,即可以使该第一编织纤维13的织纹通过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被看见,并有助于提升该电子产品的美观程度。
较佳地,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的熔点是低于该第一编织纤维13的熔点,使该透明可挠性片材12与该第一编织纤维13于熔融接合时不致损伤或导致该第一编织纤维13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盛,未经陈正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5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雾机机架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管泡沫喷洒和高压水冲洗双用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