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薯类手工制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7045.2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5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唐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仁市万山区瑞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P1/00 | 分类号: | A23P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542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薯类 手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薯类手工制泥装置。
背景技术
家庭制薯泥一般采用手工操作,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薯泥机很难直接应用于家庭当中,并且薯泥有着难以保存、容易变质的特点,因此也无法在超市直接买到薯泥机制成的薯泥。
如申请号为201320043036.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清理功能的薯泥机,该薯泥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存放较为麻烦,用途较窄,若仅是偶尔需要制泥的话,则需要占用较大的存放空间,并且对于各种配件也需要特别注意存放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比较难以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薯类手工制泥装置,该薯类手工制泥装置通过使用简单并且具有通用性的结构,使其中的部件可临时作为其他用途,从而避免了在存放问题上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困扰,使得产品易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薯类手工制泥装置,包括碗体、螺旋压片、传动轴、握轴;所述碗体底部有通孔;所述螺旋压片外侧所构成形状与碗体内表面形状相配;所述螺旋压片中轴为传动轴,传动轴顶部一体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握轴;所述握轴相对传动轴的远端有向上弯曲;所述握轴水平部长度大于碗体口部半径。
所述碗体底部有空心圆柱状碗底;所述碗体底部还设置有可取下的扁圆筒状的扣底,扣底形状相配于碗体及其底部的碗底;所述扣底底部正对碗体底部通孔的位置凸起设置有形状相配的封头,使扣底与碗体合起时碗体内底部平滑过渡。
所述碗底外侧和扣底内侧设有形状相配的螺纹。
所述螺旋压片每层压片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所述握轴向上弯曲的位置设置有可活动旋转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①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制泥省力并且方便;②结构简单,常人很容易理解,一眼看上就知道如何使用;③碗体结合扣底可作为普通碗使用,避免了存放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碗体,12-碗底,21-螺旋压片,22-传动轴,23-握轴,24-把手,31-扣底,32-封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薯类手工制泥装置,包括碗体11、螺旋压片21、传动轴22、握轴23;所述碗体11底部有通孔;所述螺旋压片21外侧所构成形状与碗体11内表面形状相配;所述螺旋压片21中轴为传动轴22,传动轴22顶部一体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握轴23;所述握轴23相对传动轴22的远端有向上弯曲;所述握轴23水平部长度大于碗体11口部半径。
采用该设置,即可保证轻松制泥,并且常人均可轻易理解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使用时,制成的薯泥可通过碗体11底部的通孔挤出,而握轴23的长度则利用了杠杆原理,使操作更容易。
所述碗体11底部有空心圆柱状碗底12;所述碗体11底部还设置有可取下的扁圆筒状的扣底31,扣底31形状相配于碗体11及其底部的碗底12;所述扣底31底部正对碗体11底部通孔的位置凸起设置有形状相配的封头32,使扣底31与碗体11合起时碗体11内底部平滑过渡。
采用该设置,当不需要制泥操作的时候,扣底31与碗体11结合即可保证碗体11可作为普通碗使用,而此时螺旋压片21可随手放置于他处。
为保证扣底31的紧固效果,使碗体11在作为普通碗使用时更便于使用,所述碗底12外侧和扣底31内侧设有形状相配的螺纹。
为保证制泥效果,给予食物所述螺旋压片21每层压片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为进一步保证易于使用,所述握轴23向上弯曲的位置设置有可活动旋转的把手24。如此设置,操作时手握把手24则不会造成手掌不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仁市万山区瑞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未经铜仁市万山区瑞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70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