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27110.1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7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董良;胡磊;吴桂宝;王祺明;应卓凡;储军;杨永森;窦翠晓;高波;刘万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7/00 | 分类号: | B60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装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外部装饰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
背景技术
汽车轮辋又称为轮圈,是车轮周边安装轮胎的部件,其通过轮辋固定螺栓穿过轮辋上的固定孔固定在轮毂上,固定螺栓在拧紧的时候容易被拧紧工具刮伤表面,而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有泥水溅入并积存在轮辋固定孔内,导致固定螺栓表面锈蚀,不但美观性差,还会影响到固定螺栓的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美化汽车轮辋,并有效保护轮辋的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包括装饰盖本体和与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底壁固定连接的弹性吸附件,所述装饰盖本体的侧壁上套设有橡胶圈,所述弹性吸附件具有第一凹陷,所述第一凹陷的开口朝向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开口端。
优选地,所述装饰盖本体的侧壁外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橡胶圈位于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橡胶圈远离所述装饰盖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倒刺,所述倒刺朝向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底壁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弹性吸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弹性吸附件上远离所述第一凹陷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底座相配合的卡槽。
更优选地,所述卡槽上设置有与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内腔相通的减力孔。
更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覆盖所述减力孔的第二凹陷。
优选地,还包括拆卸挂钩,所述装饰盖本体的底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拆卸挂钩相配合的拆卸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通过装饰盖本体对弹性吸附件施力,以使弹性吸附件产生形变,弹性吸附件上的第一凹陷与轮辋固定螺栓的头部之间形成负压,并配合装饰盖本体上的橡胶圈与轮辋固定孔间的摩擦力,将装饰盖本体固定在轮辋固定孔内,达到装饰轮辋固定孔,保护轮辋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如下:
装饰盖本体-1,底壁-11,卡槽-111,减力孔-1111,拆卸孔-112,侧壁-12,凹槽-121,内腔-13,弹性吸附件-2,第一凹陷-21,底座-22,橡胶圈-3,倒刺-31,拆卸挂钩-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其包括装饰盖本体1和与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底壁11固定连接的弹性吸附件2,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侧壁12上套设有橡胶圈3,橡胶圈3的外轮廓与轮辋固定孔的内轮廓过盈配合,所述弹性吸附件2具有第一凹陷21,所述第一凹陷21的开口朝向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开口端,上述固定连接可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或是硫化等方式实现,弹性吸附件2的材质可为橡胶等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材料。
使用时,对装饰盖本体1的底壁11施力,装饰盖本体1朝向轮辋固定螺栓的方向运动,当与装饰盖本体1固定连接的弹性吸附件2的第一凹陷21与轮辋固定螺栓的头部接触后,再对装饰盖本体1施力,弹性吸附件2产生形变,此时第一凹陷21和轮辋固定螺栓的头部之间产生负压,将轮辋固定孔用装饰盖吸附在轮辋固定螺栓上,并配合装饰盖本体1上的橡胶圈3与轮辋固定孔间的摩擦力,将装饰盖本体1固定在轮辋固定孔内,从而达到装饰轮辋固定孔,保护轮辋的目的。
橡胶圈3可直接箍设在装饰盖本体1上,或者在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侧壁12外设置环形凹槽121,所述橡胶圈3位于所述凹槽121内,橡胶圈3的数量根据轮辋固定孔的大小选择,如本实施例中,橡胶圈3为两个。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橡胶圈3与轮辋固定孔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橡胶圈3远离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倒刺31,所述倒刺31朝向所述装饰盖本体1的底壁11方向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271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