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35099.3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7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龚迪澜;朱冬欣;陈燕;吴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电 方式 曝气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曝气机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
背景技术
曝气机是通过将空气中的氧转移到生物池中,使水下氧含量增高,从而保证水中生物存活所需的含氧量,并且通过搅动水体加快水循环以改善水质。现有的曝气机大多都使用配套的电机直接供电,这样一来曝气机每天都需要消耗许多外在的电能,假如能对其供电方式进行改进,长久一来必然可以节约许多能源。
故仍需对现有的曝气机进行改进,而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但风能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风力发电系统控制调节很不方便,为保障电力供应,本曝气机采用风能—光能—水能互补进行供电,并通过蓄电池储能。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弱。从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出发,我国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空气、水等环境污染,而可再生能源基本不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包含曝气机本体、支撑杆、底板、风力叶轮、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水轮机、水力发电机、整流滤波电路和蓄电池;
所述风力叶轮通过轴承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的转轴上;
所述风力发电机固定在支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上;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一边固定在底板上、对应的另一边固定在支撑杆上;
所述水轮机通过轴承安装在水力发电机的转轴上;
所述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水力发电机均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蓄电池相连;
所述蓄电池和曝气机本体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为30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和蓄电池均设置在底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蓄电池的输出为24V/48AH。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风力发电机采用的是200W水平轴风力发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水力发电机采用的是300W轴流式水力发电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为120W。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 将风能、太阳能、水能这类新型能源利用在曝气机上,为其进行供电,以节约了传统电能;
2. 克服了曝气机传统供电线路的累赘,可以让曝气机在离岸很远的池中工作曝气,从而可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条件;
3. 多种工作模式的运用使曝气机的运用范围变广,能够适应多种天气环境状况,通过选择最合适的工作模式,可以将曝气机功效达到最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曝气机,2、风力叶轮,3、风力发电机,4、支撑杆,5、整流滤波电路,6、蓄电池,7、太阳能电池板,8、底板,9、支撑轴,10、水轮机,11、轴承,12、水力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供电方式的曝气机,包含曝气机本体、支撑杆、底板、风力叶轮、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水轮机、水力发电机、整流滤波电路和蓄电池;
所述风力叶轮通过轴承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的转轴上;
所述风力发电机固定在支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底板上;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一边固定在底板上、对应的另一边固定在支撑杆上;
所述水轮机通过轴承安装在水力发电机的转轴上;
所述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水力发电机均通过整流滤波电路与蓄电池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50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