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孔锚具锚索夹片退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38404.4 | 申请日: | 2014-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7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玲玲;沈鹃;姜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锚具锚索夹片退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群锚退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同时卸除多束锚索工作夹片的多孔锚具锚索夹片退锚器。
背景技术
在锚索施工时,因钢绞线、夹片和锚板不配套或施工不规范经常会出现滑丝或断丝的情况,一旦出现以上情况需要释放锚索预应力并使用退锚装置退出锚具内工作夹片;此外,如锚索加固的边坡或基坑发生过大变形时,需要通过安装锚索测力计对锚索拉力进行监测,也需先退出工作夹片,拆除锚具后才能安装锚索测力计。
现有锚索退锚技术中,公开了几种实用新型预应力锚索退锚装置:实用新型名称为群锚单孔退锚机构(专利号:CN201020269269.7),此装置可解决单束锚索的退锚问题,但对于多孔锚具的多束锚索同时退锚并不适用。若采用此装置逐一退锚,则会出现用时长、效率低的问题,且随着工作锚索数量的减少会导致锚具或垫板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变形或开裂。还有一种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为锚索放张器(专利号:CN02238425.1),此套装置在锚具工作夹片和千斤顶工具夹片之间增设一夹片,利用弹簧及活塞控制增设的夹片而解决千斤顶行程不足的问题。但对于千斤顶行程不足的问题,在千斤顶工具夹片安装之前,施加油压将千斤顶活塞顶出一定的长度即可解决。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方便安全的适用于多孔锚具多束锚索夹片同时卸除的退锚装置,并通过事先启动千斤顶的方式使活塞顶出一定长度,以解决退锚回油过程中千斤顶行程不足而导致千斤顶工具夹片无法卸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路为在锚具的外部放置退锚器,所谓退锚器即为带观察孔和挡块的穿心圆筒。将穿心圆筒端部抵住锚垫板,并使观察孔一端朝向便于观察的方位。启动千斤顶张拉锚索外移,千斤顶后方穿心圆筒内挡块抵住工作多孔锚具,以保证锚具在锚索外移的过程中保持静止。与此同时,工作夹片随锚索一起外移,随后自动脱离锚具而落在退锚器中,实现退锚。
观察到所有工作夹片脱落后,通过回油收缩千斤顶活塞。若千斤顶回油时活塞行程不足,可在工具夹片安装前预先顶出千斤顶活塞,活塞顶出长度视退锚时锚索的张拉长度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多孔锚具锚索夹片退锚器,其特征在于该退锚器包括:穿心圆筒1、穿心圆筒筒壁预留的观察孔2和焊接于穿心圆筒内壁的挡块3。穿心圆筒1套在锚具外部,其内径与群锚锚具外径相符,观察孔2数目应根据群锚锚具的锚索根数确定,但应保证穿心圆筒在退锚张拉时的强度要求,焊接于穿心圆筒内壁用于抵住群锚锚具4的挡块3距穿心圆筒端部距离不得小于群锚锚具高度,挡块3沿穿心圆筒内壁圆周的设置位置应避开工作夹片,以不影响张拉时工作夹片外移,挡块设置数量及焊接强度应保证退锚张拉时不被锚具剪断。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工具夹片安装前预先顶出千斤顶活塞,以解决千斤顶回油时活塞行程不足的问题。
采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退锚器相比具有如下优势:使用本实用新型与千斤顶相配合可以一次卸除多束锚索工作夹片,施工效率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且由于多束锚索工作夹片同时退出,锚具及垫板受力均匀,减少了二者发生变形的几率,延长了锚具及垫板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通过预先顶出千斤顶活塞行程,可解决千斤顶回油时活塞行程不足工具夹片无法卸除的问题,在退锚时不需借助其他装置,简单可行,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3幅附图,其中图1为退锚器轴向投影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1-1剖面图,图3为图1所示的2-2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使用退锚器时将退锚器穿心圆筒套在锚具外部,沿穿心圆筒轴向投影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退锚器由穿心圆筒筒壁1,设置于筒壁的观察孔2和筒壁内侧的挡块3组成,图1中4为锚具,5为拟拆除工作夹片;
(2)利用千斤顶张拉锚索,会出现锚具随锚索一起外移的现象,导致工作夹片难以取出,图1中挡块3可防止锚具外移,挡块3与锚具的位置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3)千斤顶在张拉锚索时,因锚具被图1中的挡块3固定,工作夹片会随锚索一起外移,自动脱落在退锚器穿心圆筒内,即使工作夹片没有发生明显外移,但因工作夹片此时已不承担预应力,利用螺丝刀等杆件穿过观察孔2可剥落工作夹片5,观察孔和锚板的位置关系如图1和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84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可拆卸式悬挑架立杆固定装置
- 下一篇:预制孔板承载力加固节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