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曝气喷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48038.0 | 申请日: | 2014-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64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穆华仑;严明;高鹏;高德平;徐旻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0012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喷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泡发生装置,尤其涉及了一种微型曝气喷头。
背景技术
目前,曝气是指水与气体接触,进行溶氧或散除水中溶解性气体和挥发性物质的过程。现有的曝气装置末端曝气头有膜片曝气头、填充曝气头、曝气软管、旋混式曝气器、散流曝气器、管道式曝气器等。
现有技术的客观缺点:
1、气泡直径大:通过压缩空气通过传统曝气头、曝气器的微小细孔形成微小气泡,通常直径是数百微米至毫米级直径的气泡,仍然属于宏观气泡范畴,不具备微纳米气泡的气泡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在水中上升速度慢等特点;
2、布放需外置在水体中:传统曝气头、曝气器,无论是管式还是盘式,都需直接放置在目标水体中固定以将产生的气泡直接送入水体,需要安装固定,定期维护和清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曝气装置不具备微纳米气泡的气泡尺寸小,以及都需直接放置在目标水体中固定以将产生的气泡直接送入水体,需要安装固定,定期维护和清洗,生产成本高等缺点,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将气水混合液体中的气体在压力改变时迅速的制造出大量微纳米级的气泡的微型曝气喷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微型曝气喷头,包括进水圆柱体与出水圆柱体,进水圆柱体与出水圆柱体之间设置圆片与滤网,圆片的中间设有小孔,滤网设置在圆片与出水圆柱体之间。
作为优选,进水圆柱体为不锈钢管,出水圆柱体为不锈钢管。
作为优选,进水圆柱体上设置内螺纹,出水圆柱体上设置外螺纹,进水圆柱体与出水圆柱体通过螺纹旋接。
作为优选,进水圆柱体上设置外螺纹,出水圆柱体上设置内螺纹,进水圆柱体与出水圆柱体通过螺纹旋接。
作为优选,滤网为三层以上的不锈钢微孔滤网。
作为优选,出水圆柱体内设置内凹槽,圆片与滤网设置在内凹槽中。
作为优选,小孔的直径为1.71mm—2.42mm。
作为优选,滤网为五层不锈钢微孔滤网。
现有曝气头、曝气器存在气泡直径大、发泡效果差等缺点,本装置结构简单,曝气所得气泡直径在数百纳米至数十微米之间,是真正微纳米级直径的气泡。装置造价低、可作为气液混合系统管路的一部分,美观实用,适合家庭及小型商用环境的富氧水、富氢水的制备。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小孔的圆片,水由进水圆柱体进入到小孔时急剧变小,水流速迅速加大,并且液体压力从高压迅速降至常压状态,原溶于高压液体中的气体在释压的同时根据高压溶气低压释气的原理,会迅速以微纳米气泡的方式逃逸出液体,产生大量的微纳米级气泡,再通过多层不锈钢孔滤网后被进一步剪切形成更小的气泡,曝气所得气泡直径在数百纳米至数十微米之间,是真正微纳米级直径的气泡,本装置具有造价低、可作为气液混合系统管路的一部分,美观实用,适合家庭及小型商用环境的富氧水、富氢水的制备,本实用新型能提高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迅速达到饱和溶解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进水圆柱体、2—圆片、3—滤网、4—出水圆柱体、21—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微型曝气喷头,如图1所示,包括进水圆柱体1与出水圆柱体4,进水圆柱体1与出水圆柱体4之间设置圆片2与滤网3,圆片2的中间设有小孔21,滤网3设置在圆片2与出水圆柱体4之间。
进水圆柱体1为不锈钢管,出水圆柱体4为不锈钢管。进水圆柱体1上设置内螺纹,出水圆柱体4上设置外螺纹,进水圆柱体1与出水圆柱体4通过螺纹旋接。滤网3为五层不锈钢微孔滤网。由于滤网为五层不锈钢微孔滤网,能够将经过圆片2上小孔21后的微纳米级气泡剪切形成更小的气泡。
出水圆柱体4内设置内凹槽,圆片2与滤网3设置在内凹槽中。小孔21的直径为1.71mm—2.42mm。通过在出水圆柱体4内设置内凹槽,方便圆片2与滤网3的安装,圆片2与滤网3通过卡接设置在进水圆柱体1与出水圆柱体4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480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