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体的热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53521.8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1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何金洲;周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14 | 分类号: | B22F3/14;H01F41/0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熊晓果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体 热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体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采用真空热压方式加工磁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将磁粉制造成磁体的方法主要包括烧结、粘结、热压等制造工艺,目前热压工艺主要采用如申请号为:200610046219.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真空-热压烧结炉》所公开的一种真空热压烧结炉,主要包括压机和烧结炉,压机上设置有油缸,设置于油缸上的压头由水冷压头和石墨压头连接构成,烧结炉包括炉体、加热室、以及充气装置,加热器装设于炉体内,加热室内设置有热压模具,预制好的毛坯送入炉体以后,通过压头进行热压、热变形最终制得磁体,但是,上述用于制造磁体的热压装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冷坯料直接入炉加热,升温时间长,生产效率较低;
2、工件进出炉体均需要打开舱门,导致炉内真空度被破坏,需要反复抽真空,效率低;
4、压头匀速冲压,在压制效率、控制压制时工件所受冲量之间难以协调;
5、热压装置中,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进行加热,温度均匀性较差、温度波动大,不利于维持炉内恒温,影响磁体性能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的磁体的热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体的热压装置,包括主真空室,所述主真空室内部设置有凹模,所述凹模的上方设置有上油缸和上冲头,所述上油缸带动上冲头沿竖向升降,所述主真空室内部设置有预热装置,所述预热装置设置有预热装置加热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将坯料放入凹模内部加热的方式相比,先行将坯料放置在预热装置内预热,减少了工件在凹模中的时间、缩短了生产周期,使得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优选的,所述预热装置加热装置采用电阻丝加热。采用电阻丝作为发热元件,与现有的感应式加热相比,其具有加热均匀、温差小的有益效果。
所述主真空室内部设置有上加热器,所述上加热器设置于凹模的上方,所述上冲头穿过所述上加热器,且所述上加热器罩于上冲头的周围。通过上加热器对上冲头升温,避免了低温的上冲头与坯料接触时导致坯料温度降低、影响磁体性能的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上冲头连接有安装座,所述上加热器用吊索与上冲头的安装座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上加热器与下加热器可以实现软接触,不易损坏上、下加热器,以保护设备。
优选的,所述凹模设置于下加热器的内部,所述下加热器固定设置于主真空室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下加热器和上加热器均采用电阻丝加热。采用电阻丝作为发热元件,与现有的感应式加热相比,其具有加热均匀、温差小的有益效果。
所述主真空室的外壁连接有第一副真空室,所述第一副真空室的体积小于主真空室的体积,所述第一副真空室连接有真空泵,所述第一副真空室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副真空室与主真空室连通或隔离的第一阀门。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放入坯料时,只需开将坯料放入至体积远小于主真空室的第一副真空室内,再将其重新抽真空后通过第一阀门将工件移至主真空室的凹模内,整个加料操作无需开启主真空室的主舱门,主真空室不必重新抽真空,真空泄漏程度低,在降低能耗的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同时,第一副真空室设置于主真空室的外壁,具有拆装方便、保证了主真空室整体强度的有益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真空室的外壁连接有第二副真空室,所述第二副真空室的体积小于主真空室的体积,所述第二副真空室与真空泵相连,所述第二副真空室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副真空室与主真空室连通或隔离的第二阀门。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取出成品时,将第二副真空室的真空抽至与主真空室的真空度相同,开启第二阀门,将成品送至第二副真空室,再关闭第二阀门,然后将成品从第二副真空室取出。整个取成品的过程对主真空室的真空无影响,主真空室不必重新抽真空,真空泄漏程度低,在降低能耗的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同时,第二副真空室设置于主真空室的外壁,具有拆装方便的有益效果,并保持了主真空室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所述上冲头上设置有用于检测上冲头位置的直线位移传感器。所述直线位移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上油缸设置有第一调速阀,所述第一调速阀的受控端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操作人员可结合采集到的位置测算出相应间距,实现根据上冲头与凹模的间距调节上冲头下行的速度以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保护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35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床用合金勾刀的快速换刀的模组结构
- 下一篇:推进式铝水出口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