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57738.6 | 申请日: | 2014-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4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傅正美;伍晓珈;贾红涛;雷新;戢鑫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保华石化新材料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C1/00 | 分类号: | F28C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8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重质油 组分 循环 水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循环水冷却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会使用冷却水通过换热装置来冷却产品或者设备,为了节约水资源,一般采用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水吸收工艺过程中的废热,进入冷却水塔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并散入大气中。
冷却塔工作原理:干燥(低焓值)空气经过风机的抽动后,自风网处进入冷却塔内。饱和蒸汽为压力大的高温水分子向压力低的空气流动,湿热的水由管道进入塔内。当水滴和空气接触时,一方面由于空气与水的直接传热,另一方面由于水蒸汽表面和空气之间存在压力差,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蒸发现象,将水红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冷却水直接由循环水泵通过管道直接打入冷却水塔内,这直接导致水流量过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太小,降温效率不高,造成能耗。而且大量的热量全部传到空气中,没有得到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提高降温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一种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它包括冷却塔和设置在冷却塔下端的冷却塔蓄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内部下端装有冷却塔填料,所述冷却塔顶部开设有风机,所述冷却塔上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冷却塔通过热循环水管线与循环水用户端连通,所述热循环水管线穿过通孔伸入,且伸入冷却塔内的热循环水管线上开设有多个水淋喷头,所述冷却塔与循环水用户端之间的热循环水管线上设置有套管式热交换器,所述冷却塔蓄水池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冷却塔出水管线与循环水用户端连通,所述冷却塔出水管线上设置有循环水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套管式热交换器一端开设有套管式热交换器进水管,其另一端开设有套管式热交换器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是传统的冷却塔基础上,挖潜节能,在循环水出水管道设计成一种余热回收并循环使用的套管式热交换装置,这套装置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既可以有效的降低循环水出水的温度,又可以将循环水的废热有效的利用,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节能减排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本实用新型将粗犷式管道直接进水改为分撒式喷洒进水,它可以增加循环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两者换热效率更加的高效,也避免了循环水流量过大造成飞溅而引起的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系统图;
图中,1.循环水用户端、2.热循环水管线、3.冷却塔出水管线、4.冷却塔、4.1.通孔、5.冷却塔填料、6.冷却塔蓄水池、6.1.排水口、7.循环水泵、8.风机、9.水淋喷头、10.套管式热交换器进水管、11.套管式热交换器、12.套管式热交换器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一种用于重质油组分的循环水冷却塔,它包括冷却塔4和设置在冷却塔4下端的冷却塔蓄水池6,其特征在于:冷却塔4内部下端装有冷却塔填料5,冷却塔4顶部开设有风机8,冷却塔4上部开设有通孔4.1,冷却塔4通过热循环水管线2与循环水用户端1连通,热循环水管线2穿过通孔4.1伸入,且伸入冷却塔4内的热循环水管线2上开设有多个水淋喷头9,冷却塔4与循环水用户端1之间的热循环水管线7上设置有套管式热交换器11,套管式热交换器11一端开设有套管式热交换器进水管10,其另一端开设有套管式热交换器出水管12。
冷却塔蓄水池6底部设有排水口6.1,排水口6.1通过冷却塔出水管线3与循环水用户端1连通,冷却塔出水管线3上设置有循环水泵7。
其它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保华石化新材料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保华石化新材料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77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