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6600.2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0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霞;何禄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C3/2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周智博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frp 加固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属于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具体适用于建筑结构中需要加固和修复的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它具有承载能力高、整体性好、刚度大、耐火性能好等优点。但是,建筑结构在服役期间,由于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其承载力或者使用功能下降无法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这些建筑结构不可避免地将面对加固问题,建筑业传统加固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和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等。传统加固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被大量采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方法自身所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使得它们不能满足耐久性和美观方面的需求,或是受到施工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其目的是解决以往的加固方式所存在的耐久性和美观方面差、施工受局限及污染大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梁的受拉面开有槽,在该槽内设置有FRP板(3)和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FRP板通过在一面涂抹粘结剂层固定在混凝土梁的槽内,FRP板的另一面设置搭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
所述粘结剂层为改性环氧树脂类双组份结构胶层;所述FRP板为CFRP板、GFRP板、BFRP板或AFRP板;所述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为CFRP聚合物层、GFRP聚合物层、BFRP聚合物层或AFRP聚合物层。
优点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该FRP板加固混凝土梁与传统的加固混凝土梁相比有着以下优点:
1、抗拉强度高,其中CFRP材料的抗拉强度甚至是普通钢筋的七倍。
2、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能够用于腐蚀性较大的环境。
3、自重轻,施工方便。加固后不会给原有结构增加太多的荷载,这对旧有结构的维修加固是非常有益的,避免造成连锁补强问题。
4、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相近。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两者不会产生大的温度应力。
5、弹性模量小,只有当产生较大的变形时才能发挥其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1,在混凝土梁1的受拉面开有槽,在该槽内设置有FRP板3和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4;FRP板3通过在一面涂抹粘结剂层2固定在混凝土梁1的槽内,FRP板3的另一面设置搭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4。
所述粘结剂层2为改性环氧树脂类双组份结构胶层;所述FRP板3为CFRP板、GFRP板、BFRP板或AFRP板;所述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4为CFRP聚合物层、GFRP聚合物层、BFRP聚合物层或AFRP聚合物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具体的实施例所限制。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FRP板加固的混凝土梁,包括混凝土梁1、粘结剂层2、FRP板3和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4。
在施工时,先将需要加固的混凝土梁1受拉侧表面按实际所需FRP板宽度进行开槽,并用空气压缩机将混凝土梁1表面碎屑进行清除;然后将FRP板3一面运用丙酮进行擦拭;随后将粘结剂层2均匀涂抹在FRP板3表面,再将FRP板3紧贴在混凝土梁受拉侧的槽内,使粘结剂层2充分与槽表面进行接触;等FRP板3在粘结剂层2的作用下与混凝土梁完全粘结以后,对混凝土梁受拉侧槽内喷涂纤维混凝土聚合物层4;待结构养护完成后,再对受拉侧表面进行打磨,使表面平整光滑。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技术在我国加固领域得到推广,其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加固混凝土梁的构件,既能够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同时又能够方便施工,减少污染。
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简单,施工时间较短,施工成本较低,养护周期较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少。此实用新型适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混凝土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6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元器件余电处理装置和空调系统
- 下一篇:气流交换装置及其阻隔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