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式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7307.8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0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邹鹏;胡余生;魏会军;杨欧翔;王相;任丽萍;朱红伟;梁社兵;吴健;罗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4 | 分类号: | F04C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5190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冷冻冷藏领域,由于运行工况比较特殊,压缩机长期在蒸发温度较低,冷凝温度较高的范围内运行,此时的排气温度比较高,例如,以R410A制冷剂为例,在蒸发温度-30℃,冷凝温度65℃的工况下,泵体的排气温度已经超过120℃,过高的排气温度会引起如下的问题:1、增加压缩机泵体组件的过热度,降低输气系数和增加功率消耗;2、大压比的高背压压缩机中,高温、高压制冷剂在泵体压缩后直接排到壳体内部,再经过电机排出壳体外,由此会增加电机的温升,电机若长期在此高温工况下运行,会较严重的降低使用寿命;3、冷冻油长期在高温工况下运行,会导致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可能会带来运动零件间异常磨损等问题,降低压缩机的可靠性,另外过高的排气温度还可能会导致制冷剂与冷冻油发生分解,生产有害的游离碳、酸类和水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降低最终排出的冷媒的温度的旋转式压缩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第一压缩缸,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一缸体和第一转子;第二压缩缸,具有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二缸体和第二转子;电机,驱动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转动;第一隔板,位于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之间,第一压缩缸、第二压缩缸、第一隔板和电机均位于壳体内,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增焓混合腔,具有增焓冷媒进口和混合排气口,混合排气口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第一排气口通过该增焓混合腔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排气管,具有进气端和排气端,进气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接,排气端位于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第三压缩缸,具有第三吸气口、第三排气口、第三缸体和第三转子,第三压缩缸位于第一压缩缸和第二压缩缸之间,第三排气口通过增焓混合腔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第二隔板,位于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第一隔板位于第一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还包括:底部法兰,固定设置在第一缸体上,第一缸体位于底部法兰与第二缸体之间;底部盖板,固定设置在底部法兰上,底部法兰位于底部盖板与第一缸体之间,增焓混合腔形成在底部盖板与底部法兰之间。
进一步地,底部法兰的朝向底部盖板的端面上设置有混合槽,混合槽与底部盖板之间的空间形成增焓混合腔。
进一步地,第一缸体具有对应混合排气口的导流孔,第一隔板具有与导流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混合排气口通过导流孔和第一通孔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的朝向第一压缩缸的端面上设置有流通凹槽,流通凹槽具有对应导流孔的对应部,第一通孔位于流通凹槽的槽底,对应部与第一通孔在第一隔板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三排气口相连通,第一缸体具有与第二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第三排气口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与增焓混合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冷却液进口的设置位置对应电机。
进一步地,冷却液进口为多个,多个冷却液进口在壳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冷却液出口的轴向与冷却液进口的轴向垂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于第一排气口通过该增焓混合腔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因此,经第一压缩缸压缩之后的冷媒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入增焓混合腔内,并与经增焓冷媒进口流入到增焓混合腔的增焓冷媒相混合,混合之后的冷媒温度明显降低,该温度降低的冷媒经第二吸气口进入第二压缩缸进行压缩,并从第二排气口排出,由于进入第二压缩缸的冷媒的温度降低了,因此经第二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的温度也相应降低了。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能够降低最终排出的冷媒的温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第一隔板的主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壳体;11、电机;12、冷却液进口;13、冷却液出口;21、第一缸体;22、第二缸体;23、第三缸体;30、第一隔板;31、第一通孔;32、流通凹槽;33、对应部;34、第二通孔;40、增焓混合腔;41、底部法兰;42、底部盖板;50、第二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73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