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混凝土柱、梁的回弹检测定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7548.2 | 申请日: | 2014-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9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130 | 代理人: | 王为;孟旭 |
地址: | 110005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混凝土 回弹 检测 定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弹检测定位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混凝土矩形柱、矩形梁回弹检测定位器。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构件进行表面回弹检测是对建筑工程质量检验、验收的重要方式之一,回弹检测的结果是工程质量是否达到验收标准重要指标,可见回弹检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那么对回弹检测的过程进行规范操作更是应该一丝不苟。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加之部分操作人员的不认真,在进行回弹检测时,不完全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规范中的各区、各点的要求视而不见,导致检测结果不能更准确的反应出被检构件的实际强度,从而影响工程质量的整体评价结构。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每个测区面积不宜大于0.04m2,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20mm,同一测点只应弹击一次,等等。但在现场检测时,往往没有很好的回弹检测定位,导致重复回弹同一测点的情况普遍存在,使得检测结构不够代表性,影响检测结构,而且重复回弹同一测点过多,也会导致混凝土构件表面受损,影响其承载能力。
以上几点是回弹检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目前此类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大多依靠操作人员的实际经验来控制,使得回弹检测的准确性有所下降,不能更好的反应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的回弹检测中出现的情况,而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混凝土矩形柱、矩形梁回弹检测的定位器。
一种适用于混凝土柱、梁的回弹检测定位器,它主要由定位部分、固定夹部分构成,其中:所述定位部分(A)由钢板制成,钢板厚1-2mm,长、宽均为200mm,中间设置16个圆孔均匀分布,所述圆孔直径为20mm,各圆孔边缘间距为20mm;所述固定夹部分(B、G),其由两个Z型钢板组成,Z型钢板厚1-3mm,长为200mm,Z型钢板两外端钢板与中间段钢板分别垂直,三段钢板宽度均为60mm;所述两个Z型钢板之间通过两根压力杆(E)和一根控制杆(F)连接。
其中:所述压力杆(E)由连接杆(1)、弹簧(2)、螺母(3)组成,连接杆(1)为全长螺纹杆,长度为1000mm,与第一固定夹部分(B)焊接固定,通过第二固定夹部分(G)上的圆孔可自由活动;螺母(3)将弹簧(2)固定。
其中:控制杆(F)由螺母(3)、钢板(4)、扳手(5)、连接杆(6)组成,所述钢板(4)厚度为2-3mm,长、宽分别为60mm、30mm,短边部分与第一固定夹部分(B)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扳手(5)厚度为2-3mm厚,长、宽分别为60mm、30mm,在中间位置与钢板(4)铰接,可绕连接轴自由转动,所述扳手(5)另一端与连接杆(6)铰接,连接杆(6)为全长螺纹杆,长度为1000mm,通过第二固定夹部分(G)上的圆孔可自由活动,两个螺母(3)将连接杆(6)与第二固定夹部分(G)固定。
其中:定位部分(A)与第一固定夹部分(B)通过调节杆(C)连接,调节杆(C)为圆钢杆,直径5mm,长度为300mm,一端与定位部分(A)焊接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固定夹部分(B)通过半圆压片(7)连接,所述半圆压片(7)两端与第一固定夹部分(B)焊接,中间呈半圆状凸起,所述调节杆(C)可在半圆压片(7)中间自由活动,所述调节杆(C)右端200mm范围内每隔10mm处设置有一个10mm长的凹槽,凹槽深度为2mm。
其中:定位器还包括卡片(D),其为长160mm、宽10mm、厚2mm的钢板条,在其中间部位用钢板(8)焊接在第一固定夹部分(B)上,另外两端压在调节杆(C)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未经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75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