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合软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72735.X | 申请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04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佟维;幸振帆;赵威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12 | 分类号: | F16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合 软管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合软管总成。
背景技术
离合软管接头是用于离合分泵和离合总泵的重要元件,如图1和图2所示,离合软管接头包括钢管11和固定在所述钢管11上的软管接头12,且所述钢管11和软管接头12呈直线型布置,所述离合软管接头的一端连接离合泵13,另一端连接软管14。在实际应用中,离合软管总成直线型的布置方式使得连接后的离合分泵和离合总泵占用空间较大,且离合软管接头容易与周围部件发生干涉,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离合分泵或离合总泵工作振动等原因,会造成所述离合软管接头两端的软管接头会发生转动,又由于两端的软管接接头转动的方向或角度不同,使得离合软管接头自身产生扭转趋势,增加了扭转应力,这也不利其使用寿命的延长。
因此,设计更耐用的离合软管连接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合软管总成,所述离合软管总成方便布置使用,具有较好的强度,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离合软管总成,包括钢管及连接于所述钢管一端的第一软管接头,所述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末端连接第二软管接头;所述钢管为具有预设弯折角的弯折钢管,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具有大于0°的安装偏转角。
优选地,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的端面边缘具有两组平台,且两组所述平台相对于第二软管接头端面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软管接头上设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焊接,另一端与离合分泵或离合总泵连接定位。
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为L形弯钩,所述L形弯钩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焊接,另一端与离合分泵或离合总泵卡接。
优选地,所述钢管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钢管的预设弯折角处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预设弯折角的两条边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预设弯折角为90度弯折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软管总成,包括钢管及连接于所述钢管一端的第一软管接头,所述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软管接头;所述钢管为具有预设弯折角的弯折钢管,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具有大于0°的安装偏转角。;首先,根据实际装配空间,选择合适预设弯折角度,使得所述离合软管总成可以有效利用装配空间,且可避免离合软管总成与周围部件发生干涉,防止其发生磨损泄露;其次,在所述离合软管总成设计加工时,即保证所述第二软管接头相对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具有大于0°的安装偏转角,预留出离合软管总成自身扭转相位差,将其变成可控元素,从而避免钢管在工作时发生自身扭转,减小扭转应力,另外,所述钢管和所述第二软管接头之间连接有软管,可有效保证预留安装偏转角时的扭转刚度,利于提高离合软管接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离合软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离合软管接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软管总成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离合软管总成的左视图。
其中上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钢管,12-软管接头,13-离合泵,14-橡胶管;
1-钢管,2-第一软管接头,3-第二软管接头,4-定位装置,5-加强筋,6-软管;
a-预设弯折角,b-安装偏转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离合软管总成,包括钢管1及连接于所述钢管1一端的第一软管接头2,所述钢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软管6,所述软管6的末端连接有第二软管接头3;所述钢管1为具有预设弯折角a的弯折钢管,且所述第二软管接头3相对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2具有大于0°的安装偏转角b,所述安装偏转角b是指所述第二软管接头3的安装相位与所述第一软管接头2的安装相位之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727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